脑脓肿有全身感染症状(急性化脓性感染期、潜伏期、脓肿形成期表现不同)、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局灶性症状(因脓肿部位不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选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和手术治疗(穿刺引流术、切开引流术、切除脓肿,不同手术适用不同情况),特殊人群如儿童和老年患者在诊断治疗上有各自特点需特殊考量。
一、脑脓肿的症状
(一)全身感染症状
急性化脓性感染期:患者多有发热、畏寒、头痛、乏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这是因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引发全身性的炎症反应。例如,细菌等病原体在脑内引起感染,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导致全身出现上述感染症状。
潜伏期:随着机体免疫反应的控制,部分症状可缓解,但仍可能有低热、精神萎靡等表现,此阶段持续时间不等,与病原体的毒力、数量以及患者自身的免疫状况有关。如果患者免疫功能较强,潜伏期可能相对较短;反之则可能较长。
脓肿形成期:全身感染症状可再次加重,出现持续高热,体温波动或持续升高,还可能伴有寒战等表现,这是因为脓肿形成后,局部炎症坏死物质释放,再次引发强烈的全身炎症反应。
(二)颅内压增高症状
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为持续性胀痛或跳痛,进行性加重,清晨及夜间较为明显。这是由于颅内压升高,刺激脑膜、血管及神经引起。儿童患者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头痛,但会出现烦躁不安、哭闹等表现,因为儿童的颅骨骨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时缓冲空间相对较大,但随着病情发展仍会出现明显头痛。
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进食无关。这是因为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所致。在小儿患者中,由于颅缝未闭对颅内压有一定缓冲作用,呕吐可能是较早出现的症状之一。
视神经乳头水肿:表现为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缘模糊、生理凹陷消失等,提示颅内压增高时间较长。长期颅内压增高会影响眼底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导致视神经乳头出现水肿改变。
(三)局灶性症状
根据脑脓肿所在的部位不同,出现相应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例如,额叶脓肿可出现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表情淡漠、记忆力减退等;颞叶脓肿可出现癫痫发作、对侧肢体偏瘫、感觉障碍等;小脑脓肿可出现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行走不稳等症状。这些局灶性症状是由于脓肿占位效应压迫或破坏周围脑组织,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区域受损所致。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脑脓肿对局灶性症状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例如在语言功能区受累时,儿童可能出现语言发育迟缓等特殊表现。
二、脑脓肿的治疗
(一)抗生素治疗
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在病原菌未明确之前,可根据经验选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等。抗生素的使用要足量、足疗程,一般需要静脉用药数周甚至数月,以彻底杀灭脑内的病原体。这是因为血-脑屏障会阻碍大多数抗生素进入脑内,所以需要使用能较好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并且要保证足够的药物浓度来抑制和杀灭病原体。
(二)手术治疗
穿刺引流术:适用于脓肿较小、位置较浅的患者。通过颅骨穿刺,将脓肿内的脓液抽出,并注入抗生素进行冲洗。该手术创伤较小,但对于脓肿较大或位置复杂的患者可能不适用。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颅骨较薄、脑组织结构相对稚嫩,手术操作需要更加精细,以避免对周围脑组织造成过度损伤。
切开引流术:对于脓肿较大、穿刺引流效果不佳或脓肿破溃可能的患者,需要进行切开引流术。通过手术切开脓肿所在部位的颅骨和脑组织,将脓液引出。手术过程中要严格注意无菌操作,防止颅内感染扩散。在儿童患者中,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变化。
切除脓肿:对于脓肿包膜形成良好、位于非重要功能区的脓肿,可考虑手术切除。切除脓肿可以彻底清除病灶,但手术风险较大,尤其是当脓肿位于重要功能区时。在儿童患者中,由于脑功能的可塑性,手术切除脓肿后可能有一定的恢复潜力,但需要充分评估手术的收益和风险。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在症状观察上,儿童的表述能力有限,需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囟门情况(对于婴儿患者)、肢体运动等变化。在治疗时,抗生素的选择要考虑儿童的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手术治疗要充分评估对儿童生长发育和脑功能的影响,术后要加强护理,促进患儿的康复。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较低、常伴有基础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抗生素的使用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后再决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