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刺是痤疮的轻型表现,属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早期阶段,分白头和黑头粉刺;痤疮是累及毛囊皮脂腺的复杂慢性炎症性疾病,按严重程度分四级。二者发病机制不同,粉刺主要因毛囊口角化过度、皮脂堆积,痤疮还与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反应等有关。临床表现上粉刺以小丘疹为主,痤疮不同级别有不同表现。好发人群和部位有相似处,治疗原则也因轻重而异,粉刺可靠改善生活方式和外用维A酸类药物,痤疮依严重程度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如轻度外用、中度联合、重度系统用药等。
粉刺:是痤疮的一种轻型表现,属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的早期阶段。粉刺又可分为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白头粉刺也称为闭合性粉刺,为皮色丘疹,针头大小,毛囊开口不明显,不易挤出脂栓;黑头粉刺又称开放性粉刺,毛囊开口明显,表面可见黑色的脂栓,是由于皮脂氧化和尘埃接触形成。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情相对粉刺更为复杂和多样。根据痤疮的严重程度可分为Ⅰ级(轻度)、Ⅱ级(中度)、Ⅲ级(中度)、Ⅳ级(重度)。Ⅰ级主要表现为粉刺;Ⅱ级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Ⅲ级出现脓疱;Ⅳ级则有结节、囊肿等。
发病机制
粉刺:主要是由于毛囊口角化过度,导致毛囊口堵塞,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无法正常排出,在毛囊内堆积形成。雄激素水平升高会促进皮脂腺分泌增加,是导致毛囊口角化过度和皮脂分泌增多的重要因素之一,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加,是粉刺好发于青春期的重要原因,当然遗传因素也会影响毛囊口角化过程,如某些遗传背景下毛囊上皮细胞的角化异常更容易发生。
痤疮:发病机制更为复杂,除了毛囊口角化过度、皮脂分泌增加导致的粉刺形成外,还与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密切相关。痤疮丙酸杆菌可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为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导管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角化过度,进一步加重毛囊堵塞;炎症反应也是痤疮发病的重要环节,痤疮丙酸杆菌等病原体的抗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炎症细胞浸润,产生红肿、疼痛等炎症表现,严重时还会形成结节、囊肿等。此外,遗传、免疫、内分泌因素、饮食(如高糖、高脂饮食)、心理压力等也都参与了痤疮的发病过程。
临床表现
粉刺:主要表现为皮肤表面的小丘疹,白头粉刺为白色的小疙瘩,黑头粉刺可见黑色的顶端,一般无明显的炎症反应,不伴有疼痛或仅有轻微的瘙痒感。
痤疮:
Ⅰ级痤疮:以粉刺为主,可能有少量的炎性丘疹。
Ⅱ级痤疮:除粉刺外,可见散在分布的炎性红色丘疹,直径一般在1-5毫米左右,炎症较轻。
Ⅲ级痤疮:出现较多的脓疱,脓疱是由于炎性丘疹进一步发展,白细胞聚集形成的,脓疱大小不一,里面有黄色或白色的脓液。
Ⅳ级痤疮:有结节、囊肿,结节一般比较硬,直径大于5毫米,囊肿则是含有脓液和血液的囊性损害,可能会留下瘢痕,影响美观,且炎症反应较重,常伴有疼痛。
好发人群与部位
粉刺:好发于青春期的人群,这与青春期雄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脂分泌增加密切相关,当然其他年龄段也可能出现,如一些油性皮肤的成年人也可能有粉刺发生。好发部位主要是面部,尤其是T区(额头、鼻、下巴),因为这些部位皮脂腺分布较为密集。
痤疮:好发于青少年,尤其是12-25岁的人群,但也可见于成年人。好发部位与粉刺相似,主要在面部,也可发生在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胸背部皮脂腺发达,也是痤疮的常见发病部位。在不同严重程度的痤疮中,部位的表现也有差异,轻度痤疮主要在面部,中重度痤疮胸背部等部位也会明显受累。
治疗原则
粉刺:一般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缓解,如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调整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注意规律作息。对于轻度粉刺也可以使用一些外用药物,如维A酸类药物,维A酸类药物可以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但使用时要注意可能会有皮肤刺激等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皮肤敏感的人群,使用前需要小面积试用。
痤疮:根据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轻度痤疮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如维A酸类、过氧化苯甲酰等;中度痤疮可能需要联合外用药物和口服抗生素等,抗生素可以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繁殖;重度痤疮则需要系统使用异维A酸等药物,异维A酸可以减少皮脂分泌、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繁殖、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等,但异维A酸有一些禁忌证,如孕妇禁用,因为可能导致胎儿畸形,且使用过程中需要监测肝功能等指标。对于有结节、囊肿的重度痤疮还可能需要结合物理治疗,如光动力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如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选择药物时要更加谨慎,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法;成年人痤疮可能与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关系更密切,需要综合考虑内分泌情况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