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病因包括新生儿自身及病原体因素,临床表现早期无特异性,后期有黄疸等典型表现,诊断靠病史、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分抗生素和支持等,预防需孕期、产时及新生儿护理多方面,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诊治预后较好,否则差。
一、定义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病原体通常有细菌、真菌、病毒等,其中细菌最为常见。
二、病因
新生儿自身因素: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胃酸分泌少,胃肠黏膜通透性高,淋巴结发育不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不足,中性粒细胞产生及储备均少,杀菌能力弱等,易导致病原体容易侵入并引发感染。
病原体因素
细菌:常见的有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在产前、产时或产后等不同阶段可通过不同途径侵入新生儿体内。如产前母亲有感染,病原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产时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胎儿可被产道中细菌感染;产后细菌可从皮肤、黏膜、脐部、呼吸道、消化道等侵入。
真菌: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有免疫缺陷等情况下易发生,如早产儿长时间住院接受有创操作等。
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也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但相对细菌和真菌少见。
三、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足月儿常表现为反应差、嗜睡、发热或体温不升、少吃(少乳)、少哭、少动、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等。早产儿症状往往不典型,可出现体温不升、呼吸暂停、黄疸加重或退而复现、肝脾轻度肿大等。
较典型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黄疸(有时是败血症的唯一表现),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且程度可能进行性加重;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呕血、便血、肺出血等;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等;其他还可出现肺炎、脑膜炎、骨髓炎等多器官受累表现。
四、诊断
病史:详细询问母亲孕期有无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情况,新生儿出生时有无感染相关表现等。
临床表现:根据上述典型或不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血小板计数减少等。
C反应蛋白(CRP):CRP是急性时相蛋白,败血症时CRP明显升高。
血培养:是确诊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应在使用抗生素前尽可能早地采集血标本,且需多次采血(一般不少于2次)。若能同时做厌氧菌和真菌培养则更好。
其他:如降钙素原(PCT)检测,PCT在败血症时可明显升高,对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价值;外周血涂片找细菌,若发现细菌可辅助诊断;脑脊液检查,当怀疑有化脓性脑膜炎时需进行脑脊液检查,以明确有无颅内感染。
五、治疗
抗生素治疗:一旦怀疑新生儿败血症,在未获得血培养结果之前即应根据经验选用抗生素,通常选用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如青霉素类联合氨基糖苷类(但需注意氨基糖苷类对新生儿的耳毒性和肾毒性),或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
支持治疗
保暖:维持新生儿体温在36-37℃,根据新生儿的体重、日龄等调节中性环境温度,保证新生儿体温稳定。
供氧:有呼吸窘迫时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使用机械通气等。
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及时纠正新生儿可能存在的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衡,维持内环境稳定。
供给营养:保证足够的热量和液体供应,可经口喂养或静脉营养,对于不能经口喂养的新生儿,需通过静脉补充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等营养物质。
处理局部感染灶:如脐炎、皮肤感染等,需进行局部清洁、消毒等处理。
六、预防
孕期保健: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积极治疗孕期感染性疾病,避免发生宫内感染。
产时防护:分娩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新生儿感染的机会。
新生儿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勤给新生儿洗澡,保持皮肤干燥,避免皮肤损伤,及时处理脐部,脐部要保持清洁、干燥,每日用碘伏消毒脐部。
注意口腔、黏膜护理:避免新生儿口腔、黏膜受损,防止病原体侵入。
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新生儿免疫力。
避免交叉感染:新生儿室应严格消毒,工作人员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接触新生儿,减少新生儿与感染源接触的机会。
七、预后
新生儿败血症的预后与病原体种类、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的患儿预后相对较好;若诊治不及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化脓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等。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败血症时预后更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