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变性膝关节炎的治疗包括非药物、药物和手术治疗。非药物治疗有运动、物理、减轻体重等;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软骨保护剂;手术有适合不同情况的关节镜、截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各有相应适用人群、术后康复或护理等要求。
一、非药物治疗
(一)运动疗法
1.对于一般人群: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游泳,能在减轻膝关节负重的情况下增强腿部肌肉力量,对退变性膝关节炎有帮助。游泳时水的浮力可降低关节承受的压力,而划水动作能锻炼股四头肌等膝关节周围肌肉。对于体重正常或超重但能耐受运动的患者,每周可进行3-5次游泳,每次30分钟左右。
2.对于肥胖人群:适当的关节不负重运动,像平地慢走,可逐渐增加活动量。肥胖会加重膝关节负担,慢走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膝关节功能,同时有助于控制体重。一般建议每天进行1-2次慢走,每次15-30分钟,速度以自我感觉不引起膝关节明显疼痛加重为宜。
3.对于老年人群: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肉力量训练相结合。关节活动度训练可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膝关节的屈伸练习,维持关节活动范围;肌肉力量训练可选择坐位抬腿等动作,增强股四头肌力量,延缓病情进展。
(二)物理治疗
1.热敷:利用温热效应促进膝关节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对于大多数患者,可每日热敷1-2次,每次15-20分钟,温度以皮肤能耐受的温热感为宜。对于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要注意避免烫伤。
2.冷敷:在急性炎症期,如膝关节肿胀明显时,可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减轻炎症反应和肿胀,但对于有血液循环障碍的老年患者需谨慎使用。
3.理疗仪器治疗:如低频电刺激、超声波治疗等。低频电刺激可促进膝关节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超声波治疗能改善膝关节局部的代谢,缓解疼痛。但在操作时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和病情调整参数,对于有心脏起搏器等特殊情况的患者要避免使用相关理疗仪器。
(三)减轻体重
对于超重或肥胖的退变性膝关节炎患者,减轻体重可显著降低膝关节的负重,从而延缓病情进展。每减轻1公斤体重,膝关节所受压力可降低约3-4公斤。患者可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实现减重目标,例如控制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同时坚持前面提到的运动疗法来辅助减重。
二、药物治疗
(一)非甾体抗炎药
可缓解疼痛和炎症,但要注意其可能的胃肠道副作用等。对于大多数患者,可根据病情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但对于老年患者,要警惕胃肠道出血等风险,可选择对胃肠道刺激相对较小的剂型,如缓释剂型等,并且可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二)软骨保护剂
如氨基葡萄糖等,可促进软骨基质的合成,延缓软骨退变。对于病情处于早中期的患者,可长期服用氨基葡萄糖,一般建议按疗程服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和症状。但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前需评估肝肾功能,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手术治疗
(一)关节镜手术
1.适合人群:对于关节内有游离体、滑膜增生明显等情况的早期或中期退变性膝关节炎患者。通过关节镜手术可以清理关节内的游离体、修整破损的半月板等,改善膝关节的症状。例如对于年轻且膝关节病变相对局限的患者,关节镜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2.术后康复:术后患者需要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一般在术后1-2天可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的小范围练习,逐渐增加活动量。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训练计划,以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二)截骨术
1.适合人群:对于膝关节内侧或外侧间室病变为主,且患者年龄相对较轻、膝关节力线不良的退变性膝关节炎患者。通过截骨术可纠正膝关节的力线,使膝关节的负重分布更合理,从而延缓关节退变的进程。例如对于因下肢力线不良导致内侧间室病变为主的患者,截骨术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差,截骨术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膝关节病变情况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手术。
(三)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1.适合人群:对于晚期退变性膝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疼痛严重、功能严重受限,经保守治疗无效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例如对于年龄较大、全身状况相对较好,但膝关节病变已非常严重的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2.术后护理: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伤口情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可采取早期活动、使用抗凝药物等措施。同时,术后康复训练也至关重要,要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膝关节的屈伸等功能训练,以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