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现场需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出血,转运要平稳,医院急诊先评估检查,再对症支持治疗,后续根据情况手术、药物治疗,还需康复治疗,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儿童、老年、女性及有基础病史患者均需针对性处理。
控制出血:如果有伤口出血,可用清洁的纱布或毛巾等压迫止血。对于头部较大的伤口出血,压迫止血是初步急救的关键步骤,能有效减少出血量,避免失血性休克的发生。
转运就医
平稳搬运:搬运患者时要尽量保持头部稳定,避免晃动。可采用担架搬运,多人平托患者身体,使其头部、颈部与身体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因为不当的搬运可能会加重颅脑损伤部位的出血或对脑组织的压迫,例如脊柱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时,更要注意搬运的规范性。
医院急诊处理
初步评估与检查:医生会首先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测量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同时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如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GCS评分等)、瞳孔变化等。还会安排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颅脑损伤的程度和类型,如是否有颅骨骨折、颅内出血(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脑挫裂伤等情况。例如,通过头颅CT可以清晰看到颅内是否有血肿及其位置、大小等。
对症支持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如果患者出现呼吸不畅,可能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对于低血压患者,会进行补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维持血压稳定,保证脑部的血液供应。
控制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甘露醇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中的水分向血管内转移,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例如,对于有明显颅内水肿的颅脑损伤患者,甘露醇是常用的降颅压药物。
后续治疗
手术治疗
适应证:如果有颅内血肿较大(如硬膜外血肿量超过30ml、硬膜下血肿量超过60ml等)、颅骨骨折压迫脑组织、脑挫裂伤严重等情况,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硬膜外血肿往往是由于颅骨骨折撕破脑膜中动脉等引起,当血肿较大时会迅速压迫脑组织,必须及时手术清除血肿。
手术方式:包括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血肿清除术是直接清除颅内的血肿,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去骨瓣减压术则是通过去除部分颅骨,降低颅内压,为脑组织提供更多的空间,减轻脑肿胀。
药物治疗
营养神经药物:如神经节苷脂等,有助于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神经节苷脂可以参与神经细胞膜的合成和修复过程,对颅脑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可能有一定帮助。
抗癫痫药物:对于有癫痫发作风险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癫痫药物预防癫痫发作。例如,在颅脑损伤后早期,如果患者有脑损伤灶,容易引发癫痫,可根据情况使用丙戊酸钠等抗癫痫药物。
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介入: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就应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语言康复、认知康复等。例如,对于有肢体瘫痪的患者,早期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按摩等,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有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语言训练,如发音训练、口语表达训练等。
康复训练计划制定:康复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并且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不断调整计划。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康复的进程和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年轻患者一般恢复潜力相对较大,但如果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等,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血压,避免影响康复效果;老年患者康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加关注其身体耐受性,训练强度要逐步增加。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颅脑损伤:儿童颅骨较薄,颅脑损伤后病情变化可能更快。在急救时要更加轻柔,转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头部固定。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使用要严格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康复训练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调整,比如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儿童的语言发展阶段等。
老年颅脑损伤: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兼顾这些基础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例如,在使用脱水药物时要注意对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患者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康复治疗时要考虑到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下降,训练强度不宜过大,要注重安全性和耐受性。
女性颅脑损伤:女性颅脑损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其特殊生理时期,如月经周期等对身体的影响。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女性生殖系统等方面的潜在影响。康复治疗中要根据女性患者的心理特点等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康复训练引导。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有脑血管病史(如脑梗死、脑出血病史等)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治疗时要注意颅脑损伤与基础病史的相互影响。例如,有脑梗死病史的患者再发颅脑损伤时,要谨慎使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等,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神经系统症状的变化,因为基础病史可能会加重颅脑损伤后的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