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炎与附睾炎在解剖位置、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上均有区别。睾丸炎由细菌或病毒感染睾丸引起,起病急,有相应全身及局部症状,诊断靠体格、实验室及影像检查,治疗分一般、药物等,预后与及时治疗及年龄等有关;附睾炎是附睾炎症,有急慢性不同表现,诊断与治疗类似但预后有别,急性多可治愈,慢性易复发且与年龄、性别等因素相关。
一、定义与解剖位置区别
睾丸炎: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睾丸炎症。睾丸是男性生殖系统中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激素的重要器官,位于阴囊内。
附睾炎:是附睾的炎症,附睾是紧贴睾丸的一系列细长管道,负责储存和输送精子,也位于阴囊内。
二、病因区别
睾丸炎:
细菌性睾丸炎:多由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炎、精囊炎等蔓延所致,常见致病菌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例如,尿路感染未及时控制,细菌可经输精管逆行感染睾丸。
病毒性睾丸炎:最常见的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多见于青春期后期的男性,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中约20%-30%并发睾丸炎。
附睾炎:
细菌性附睾炎:常见致病菌与睾丸炎类似,多由肠道杆菌、假单胞菌属和葡萄球菌等引起。常发生于尿道炎、前列腺炎或前列腺增生切除术后,感染经输精管逆行传入附睾。
衣原体、支原体感染:也可引起附睾炎,多见于性传播疾病高发人群。
三、临床表现区别
睾丸炎:
症状:起病较急,患侧睾丸疼痛,可放射至阴囊、腹股沟及下腹部,疼痛较为剧烈,可伴有高热、寒战、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查体可见睾丸肿大、压痛明显,若化脓则摸上去有积脓的波动感。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病毒性睾丸炎时,症状相对可能不如成人典型,但也会出现睾丸肿痛等表现;老年患者若发生睾丸炎,全身症状可能更明显,且需警惕是否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影响病情。
附睾炎:
症状:患侧阴囊胀痛、沉坠感,下腹部及腹股沟部有牵扯痛,站立或行走时加剧。急性附睾炎起病急,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可伴有高热;慢性附睾炎则表现为阴囊隐痛、坠胀感,附睾轻度肿大、变硬,有轻度压痛。
性别因素:男性均可发病,但不同年龄段表现有特点,年轻性活跃期男性更易发生由性传播疾病相关病原体引起的附睾炎;老年男性若有前列腺增生等疾病,也易并发附睾炎。
四、诊断区别
睾丸炎:
体格检查:触摸睾丸质地、大小、有无压痛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病原学检查,取尿道分泌物、前列腺液或睾丸穿刺液进行涂片或培养,可明确致病菌。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帮助判断睾丸的形态、血流情况等,有助于与睾丸扭转等疾病鉴别。
附睾炎:
体格检查:检查附睾的情况,急性附睾炎时附睾肿大、触痛明显,慢性附睾炎时附睾呈结节状。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等检查同睾丸炎,病原学检查可明确感染病原体。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对附睾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显示附睾的炎性改变。
五、治疗区别
睾丸炎:
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抬高阴囊,局部冷敷等。
药物治疗:根据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如细菌性睾丸炎选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性睾丸炎主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使用药物需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老年患者用药时要考虑肝肾功能,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附睾炎:
一般治疗:与睾丸炎类似,急性期卧床休息,托起阴囊等。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等药物,慢性附睾炎可配合中药等辅助治疗。
性别因素:男性患者无论年龄大小,治疗时都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等,以减少附睾炎的复发风险。
六、预后区别
睾丸炎:
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多数患者预后较好,睾丸功能可恢复正常。但如果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睾丸萎缩、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影响生育和生殖功能。例如,严重的细菌性睾丸炎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破坏睾丸组织,导致睾丸萎缩。
不同年龄预后有差异,儿童患者如果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睾丸炎,部分患者可能会影响成年后的生育能力,需要密切关注;老年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因为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感染控制相对困难,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附睾炎:
急性附睾炎经过及时治疗,多数可治愈,附睾功能恢复较好。但慢性附睾炎容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阴囊坠胀不适等症状,对生育功能的影响相对睾丸炎可能较小,但如果反复发作也可能对生育有一定影响。
年龄方面,年轻患者及时治疗后恢复较好,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恢复相对较慢,且复发的可能性相对较高。性别因素上,男性患者中,性活跃期男性如果不注意预防,附睾炎复发的概率相对较高,而老年男性由于基础疾病等因素,复发后治疗相对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