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诊断涉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多方面。临床表现分一般重症和严重重症,一般重症有神经系统和呼吸循环系统受累表现,严重重症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衰竭和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部分患儿有白细胞等变化,生化检查可见血糖、肝肾功能及脑脊液异常,病原学可通过核酸检测等明确病原;影像学检查中胸部和头颅相关检查可辅助诊断肺部并发症及神经系统病变等。
一、临床表现相关标准
(一)一般重症表现
1.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年龄因素: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可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对于婴幼儿,若出现持续烦躁不安、精神萎靡,需高度警惕。例如研究发现,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神经系统受累早期多有精神状态改变,且3岁以下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受病毒影响出现上述表现。
2.呼吸循环系统受累表现:
呼吸增快,>40次/分钟(年龄<1岁),或>30次/分钟(1-5岁);呼吸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心率增快,>160次/分钟(年龄<1岁),或>140次/分钟(1-5岁);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血压升高或下降;指(趾)发绀;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生活方式方面,若患儿有过度活动后易疲劳等情况,在重症手足口病时呼吸循环受累表现可能更明显。有基础病史的患儿,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呼吸循环系统受累时病情可能进展更迅速,因为其心肺储备功能相对较弱。
(二)严重重症表现
1.中枢神经系统衰竭:
可出现昏迷、脑水肿、脑疝。例如患儿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从嗜睡到昏迷,同时伴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如频繁呕吐呈喷射性、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年龄较小的患儿,脑水肿发生可能更隐匿,需密切观察囟门情况,若囟门饱满提示颅内压增高可能。
2.神经源性肺水肿:
表现为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肺部布满湿啰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双肺纹理增多,有斑片状、大片状阴影,可伴有肺不张。
对于有呼吸道基础疾病的患儿,如哮喘患儿,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时病情可能更复杂,需要综合评估心肺功能变化。
二、实验室检查相关标准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部分患儿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淋巴细胞比例降低。但也有部分患儿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例如研究显示,约40%-60%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早期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这可能与机体的炎症反应有关。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血常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生化检查
1.血糖:部分患儿可有血糖升高。血糖升高可能与应激状态下机体的糖代谢紊乱有关。重症患儿由于病情较重,应激反应强烈,更容易出现血糖波动。
2.肝肾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尿素氮等可能升高。这提示肝肾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可能是病毒侵犯肝肾功能相关细胞所致。例如在重症手足口病中,病毒可通过直接损伤或免疫损伤等机制影响肝肾功能,导致相应指标异常。
3.脑脊液检查:神经系统受累时可出现脑脊液异常,如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这有助于鉴别神经系统感染等情况。对于婴幼儿进行腰椎穿刺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避免发生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三)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肠道病毒核酸,如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肠道病毒71型(EV71)等。若检测到相关病毒核酸,有助于明确病原。例如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对可疑患儿进行咽拭子、粪便等标本的病毒核酸检测,可快速明确是否为EV71等重症相关病毒感染。
2.病毒分离:从患儿咽拭子、疱疹液、粪便等标本中分离出肠道病毒,但该方法操作复杂,耗时较长,一般用于科研等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相关标准
(一)胸部X线或CT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纹理增多、模糊,有斑片状、大片状阴影等,有助于诊断神经源性肺水肿等肺部并发症。对于呼吸困难的患儿,胸部X线检查可及时了解肺部情况。
CT检查对于肺部病变的显示可能更清晰,尤其是在早期发现一些细微的肺部改变。但对于婴幼儿,需权衡辐射风险,谨慎选择检查方式。
(二)头颅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检查:神经系统受累时可发现脑水肿、脑实质损害等情况。例如发现脑实质内片状低密度影、脑室受压变小等脑水肿表现。对于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头颅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程度和范围,为治疗提供依据。但对于婴幼儿进行头颅MRI检查时需注意固定患儿,避免检查过程中躁动影响图像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