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体检HPV检查包括样本采集(取材部位为宫颈,月经干净后3-7天采样,特殊情况除外)、常见检测方法及原理(核酸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法适用于有宫颈病变高危因素女性;PCR技术用于怀疑感染但初筛不明确及治疗后随访;杂交捕获技术用于大规模筛查)、检查后注意事项(关注术后出血,出血异常及时就医;预防感染,避免性生活和盆浴,保持外阴清洁;HPV阳性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变,不同阳性结果处理不同,有生育需求女性需个体化处理)。
一、样本采集方法
1.取材部位:主要是宫颈部位。医生会使用专门的宫颈取样刷,轻轻刷取宫颈外口和宫颈管内的细胞样本。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宫颈状况的女性,取材操作的力度和深度可能会略有不同,但总体是轻柔操作以保证获取足够但不造成过度损伤的细胞。例如,年轻女性宫颈相对较嫩,取材时更需谨慎;而有过多次分娩或宫颈病变史的女性,可能需要更仔细地刷取以确保样本的有效性。
2.采样时间:一般建议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采样,此时宫颈分泌物较少,能更清晰地获取细胞样本。如果是异常阴道出血等特殊情况,不受月经周期限制,但需要向医生说明具体情况。对于处于不同生理阶段的女性,如青春期女性月经周期不规律时,也应根据实际阴道出血情况灵活安排,但要遵循尽量在宫颈状态相对稳定时采样的原则。
二、常见的检测方法及原理
1.核酸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
原理:利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探针与HPV-DNA互补结合,然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是否存在HPV-DNA。如果有HPV-DNA,会出现特异性的荧光信号。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出特定型别的HPV感染。例如,对于高危型HPV16、18型的检测,通过设计针对这两种型别HPV-DNA的特异性探针,当样本中存在这两种型别的HPV时,探针就会与之结合并发出特定颜色的荧光,从而明确诊断。
适用人群:适用于有宫颈病变高危因素的女性,如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早、免疫功能低下等女性。对于这些女性,早期发现HPV感染有助于及时干预,预防宫颈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2.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原理:通过体外扩增HPV-DNA的特定片段,然后检测扩增产物来判断是否存在HPV感染。PCR技术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例如,将宫颈样本中的HPV-DNA进行扩增,然后通过电泳等方法检测扩增后的DNA片段,如果存在特定长度的片段,就说明有相应型别的HPV感染。
适用人群:对于怀疑有HPV感染但初始筛查结果不明确的女性可以进一步采用PCR技术检测。同时,在宫颈病变治疗后的随访中,PCR技术也常用于监测HPV是否持续感染等情况。对于有宫颈病变家族史的女性,定期进行PCR检测HPV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问题。
3.杂交捕获技术(HC-II)
原理:利用放射性标记或非放射性标记(如酶标记)的探针与HPV-DNA结合,然后通过特定的检测系统来检测结合的探针量,从而判断HPV感染的存在及病毒载量。例如,非放射性标记的HC-II检测系统中,通过酶促反应产生颜色变化来定量检测HPV-DNA的量。如果颜色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提示存在HPV感染且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病毒载量。
适用人群:广泛应用于大规模的宫颈癌筛查中。对于普通体检人群进行HPV筛查时,HC-II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检测出是否存在HPV感染,尤其是对于基层医疗单位开展宫颈癌初步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30岁以上的女性常规体检中,HC-II检测是常用的HPV筛查手段之一。
三、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1.术后出血情况:检查后可能会有少量阴道出血,一般1-2天会自行停止。如果出血较多,如超过月经量,或者出血时间超过3天,应及时就医。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处理方式略有不同。年轻女性如果出现异常出血更应重视,而绝经后女性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提示有更严重的问题,需要尽快就诊。例如,绝经后女性宫颈萎缩等生理变化使得出血后恢复较慢,一旦出血异常需及时排查原因。
2.预防感染:检查后短期内应避免性生活和盆浴,保持外阴清洁。可以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阴,但不要进行阴道冲洗。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女性,由于自身抵抗力相对较低,更要注意外阴清洁,防止感染。糖尿病女性阴道内环境容易发生改变,容易继发感染,所以在HPV检查后更要加强外阴护理,降低感染风险。
3.结果后续处理:如果HPV检查结果阳性,需要进一步进行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等明确是否存在宫颈病变。对于不同阳性结果的女性,处理流程不同。如果是低危型HPV阳性,可能需要关注是否有尖锐湿疣等病变表现;如果是高危型HPV阳性,更要重视进一步的宫颈病变排查。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在后续处理宫颈病变时要充分考虑对生育功能的影响,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