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可按损伤部位分为头皮损伤(包括不同类型血肿、裂伤、撕脱伤及不同类型形成机制、儿童及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特点)和颅骨损伤(颅盖骨骨折有线性、凹陷性等,颅底骨骨折分不同部位及对应表现、婴幼儿特点);按损伤程度分为轻型(GCS13-15分、昏迷20分钟内等)、中型(GCS9-12分、昏迷20分钟至6小时等)、重型(GCS3-8分、昏迷6小时以上等);按损伤机制分为闭合性(头部受钝性或间接暴力、有脑震荡、脑挫裂伤等及儿童、长期酗酒者特点)和开放性(由锐器或火器致伤、易感染及儿童、免疫缺陷者特点)。
一、按损伤部位分型
1.头皮损伤:包括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头皮撕脱伤等。头皮血肿又可分为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皮下血肿一般体积小、张力高、压痛明显;帽状腱膜下血肿因帽状腱膜下组织疏松,血肿易扩散,可累及整个头颅,严重时可导致休克;骨膜下血肿局限于某一颅骨范围,以骨缝为界。不同类型头皮损伤的形成机制不同,头皮血肿多因钝器伤所致,头皮裂伤常由锐器或钝器打击引起,头皮撕脱伤多因发辫受机械力牵扯,使大片头皮自帽状腱膜下层或连同颅骨骨膜被撕脱。在儿童中,头皮损伤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注意预防感染等情况;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头皮损伤后更易出现出血不止的情况。
2.颅骨损伤:可分为颅盖骨骨折和颅底骨骨折。颅盖骨骨折又有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等类型,线性骨折较为常见,多因直接暴力引起,骨折线多不跨越颅缝;凹陷性骨折则是骨折片陷入颅内,可压迫脑组织,儿童颅骨弹性较好,凹陷性骨折可能不明显但仍需重视。颅底骨骨折根据骨折部位分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颅前窝骨折常出现熊猫眼征(眼眶周围皮下淤血)、脑脊液鼻漏等;颅中窝骨折可出现耳后乳突区皮下淤血、脑脊液耳漏等;颅后窝骨折可出现枕下及乳突区皮下淤血等。不同部位的颅骨损伤可能导致不同的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对于婴幼儿,颅骨损伤后的恢复情况需密切观察,因其颅骨和脑组织发育尚未成熟。
二、按损伤程度分型
1.轻型颅脑损伤:通常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15分,昏迷时间在20分钟以内。主要表现为轻度头痛、头晕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头颅CT等检查无明显颅内血肿等病变。此类损伤患者一般预后较好,但仍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部分患者可能在伤后出现迟发性颅内病变。在儿童中,轻型颅脑损伤也需要注意其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定期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对于老年人,由于其机体代偿能力下降,即使是轻型颅脑损伤也需警惕后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
2.中型颅脑损伤:GCS评分9-12分,昏迷时间在20分钟至6小时之间,有轻度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颅CT可见轻度颅内血肿等病变。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呕吐、嗜睡等症状,需要进行密切的病情监测,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的观察。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中型颅脑损伤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控制难度,需综合考虑进行治疗。
3.重型颅脑损伤:GCS评分3-8分,昏迷时间在6小时以上,有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颅CT可见广泛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等严重病变。患者病情危急,常伴有生命体征的不稳定,如呼吸、循环功能的异常等,需要立即进行抢救和综合治疗,包括维持呼吸循环功能、降低颅内压、防治并发症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差异较大,儿童和老年人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预后相对更差,因为儿童的脑组织可塑性和老年人的机体储备功能等因素影响其恢复。
三、按损伤机制分型
1.闭合性颅脑损伤:头部受到钝性物体或间接暴力作用所致,头颅表面无伤口,脑组织与外界不相通。常见的有脑震荡、脑挫裂伤等。脑震荡是最轻度的闭合性颅脑损伤,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和近事遗忘,神经系统检查多无阳性体征,头颅CT等检查无异常。脑挫裂伤是脑组织的实质性损伤,可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症状,头颅CT可见局部脑组织的低密度水肿区及点状高密度出血灶等。在闭合性颅脑损伤中,儿童由于颅骨弹性好,脑挫裂伤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更细致的检查和观察;对于长期酗酒的患者,闭合性颅脑损伤后病情可能更易恶化,因为酒精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和神经功能等。
2.开放性颅脑损伤:多由锐器或火器等致伤,头皮、颅骨、硬脑膜均有破损,脑组织与外界相通。可分为非火器性开放性颅脑损伤和火器性开放性颅脑损伤。开放性颅脑损伤容易发生感染,如脑膜炎、脑脓肿等并发症,需要及时进行清创、抗感染等治疗。在开放性颅脑损伤的处理中,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预防感染和促进脑组织的修复,因其免疫功能和脑组织修复能力与成人不同;对于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开放性颅脑损伤后的感染风险更高,需采取更严格的抗感染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