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清学、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血常规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降低、中性粒细胞计数通常正常或降低;血清学中血清淀粉酶增高,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中IgM早期阳性、IgG恢复期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病毒分离可采集唾液等标本接种细胞培养观察病变效应;核酸检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从多种标本检测病毒核酸,不同人群检查有相应特点及需注意事项。
一、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
大多数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在病情早期,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增高,发病后逐渐降低。例如,有研究显示,约60%-70%的患者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淋巴细胞比例可升高至(60-70)%左右。这是因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会使淋巴细胞参与对抗病毒,导致其比例相对增加。
对于儿童患者,血常规的变化可能与成人有一定相似性,但儿童的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需要密切观察白细胞及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如果儿童患者白细胞计数异常降低且淋巴细胞比例异常升高,需警惕可能合并有其他感染或免疫异常情况。
2.中性粒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计数通常正常或降低。在流行性腮腺炎的病程中,中性粒细胞一般不是主要的免疫细胞参与防御反应的细胞,所以其计数变化不明显。如果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可能提示合并有细菌感染,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继发细菌感染的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患者,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儿童,合并细菌感染的风险更高,需更加谨慎地评估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
二、血清学检查
1.血清淀粉酶测定:
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重要实验室表现之一。约90%的患者发病早期血清淀粉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升高程度常与腮腺肿胀程度相关。一般在发病后24小时内血清淀粉酶开始升高,48小时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例如,血清淀粉酶可升高至正常上限的3-5倍,甚至更高。血清淀粉酶升高的机制是腮腺炎症导致唾液腺组织细胞受损,淀粉酶释放入血。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儿童的唾液腺发育特点,血清淀粉酶升高的幅度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总体趋势一致。在监测儿童患者血清淀粉酶时,要注意其年龄对结果的影响,同时如果儿童患者同时伴有呕吐等症状,可能会影响血清淀粉酶的检测结果,需要综合判断。
2.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
IgM抗体:发病早期即可检测到特异性IgM抗体,一般发病1周内IgM抗体阳性率较高。IgM抗体阳性可作为近期感染的指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的IgM抗体,其阳性对于流行性腮腺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采用ELISA法检测,若IgM抗体阳性,结合临床症状基本可确诊为流行性腮腺炎。
IgG抗体:IgG抗体在感染后逐渐升高,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具有诊断价值。IgG抗体检测可用于回顾性诊断。对于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但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检测IgG抗体有助于明确是否既往感染过相关病毒。在特殊人群中,如老年人,由于其免疫功能相对低下,IgG抗体的产生可能较缓慢,需要注意检测时间的选择,一般在发病后2-3周检测IgG抗体更有意义。
三、病毒分离
1.标本采集:
发病早期可采集患者的唾液、尿液、脑脊液或血液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唾液是较常用的标本,采集时应让患者用力咀嚼无菌棉球,收集唾液。尿液标本采集时要注意避免污染,一般采集发病初期的尿液。对于儿童患者,采集唾液可能相对困难,可选择合适的无菌容器收集其唾液样本。
2.病毒分离方法:
常用的病毒分离方法是将标本接种于适宜的细胞培养中,如猴肾细胞、Vero细胞等。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来判断是否有腮腺炎病毒生长。例如,将标本接种到Vero细胞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如果细胞出现病变,如细胞圆缩、聚集等,则提示可能分离到腮腺炎病毒。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特殊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合并流行性腮腺炎时,病毒分离可能会受到免疫状态的影响,需要优化标本采集和培养条件以提高病毒分离的阳性率。
四、核酸检测
1.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标本中的腮腺炎病毒核酸,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从唾液、咽拭子等标本中检测到病毒核酸。例如,在发病早期,即使临床症状不明显,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也能检测到极低拷贝数的腮腺炎病毒核酸。对于儿童患者,咽拭子标本的采集相对容易操作,通过该技术检测咽拭子中的核酸可辅助诊断流行性腮腺炎。在新生儿等特殊人群中,由于其生理特点,采集标本需要更加轻柔规范,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要考虑到新生儿感染腮腺炎病毒后的病情可能较为严重,早期核酸检测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