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需从伤口护理、病情监测、康复生活及特殊情况注意等多方面护理,包括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情况,监测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保证休息活动与合理饮食,有癫痫或合并基础疾病者需特殊关注。
一、伤口护理方面
1.保持清洁干燥
对于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要确保伤口周围皮肤清洁。每天用生理盐水等温和的清洁液轻轻擦拭伤口周围,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消毒剂直接接触伤口,防止进一步损伤伤口组织。这是因为污染的伤口容易引发感染,而保持清洁干燥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步骤。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娇嫩,更要注意清洁时的力度和清洁液的选择,避免对皮肤造成额外刺激。成年患者若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应尽量戒烟,因为吸烟会影响伤口局部的血液循环,不利于伤口愈合。
定期更换伤口敷料,根据伤口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一般较小的开放性颅脑损伤伤口可能1-2天更换一次敷料,较大或污染较重的伤口可能需要更频繁地更换。更换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细菌侵入伤口导致感染。
2.观察伤口情况
密切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异味等情况。如果发现伤口周围皮肤红肿范围扩大,或者有脓性渗液、散发异味,提示可能发生了感染,需要及时就医。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伤口感染的风险更高,更要加强对伤口的观察。同时,要注意伤口是否有愈合不良的迹象,如伤口裂开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二、病情监测方面
1.意识状态监测
密切关注患者的意识状态,包括清醒程度、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等。如果患者原本清醒,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等情况,可能提示病情有变化,如颅内出血、脑水肿等情况加重,需立即就医。儿童患者由于不能准确表达自身感受,更要通过观察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来判断意识状态,例如对呼唤、疼痛刺激等的反应。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影响意识状态的判断,所以需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其日常行为和对周围环境的反应。
2.生命体征监测
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正常体温一般在36-37.3℃之间,若体温升高,可能是伤口感染等原因引起;脉搏正常范围是60-100次/分钟,脉搏过快或过慢都可能提示身体出现异常;呼吸正常频率是16-20次/分钟,呼吸节律异常或深浅改变需引起重视;血压正常范围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血压的波动也可能反映颅内情况的变化。对于婴幼儿患者,其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更要频繁监测,并且注意与正常婴幼儿生命体征范围进行对比。
三、康复与生活方面
1.休息与活动
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如在床上进行四肢的屈伸运动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头部的剧烈晃动。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因为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更需要充足的休息来促进伤口愈合和整体身体的恢复,活动时要有人陪同,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
注意避免劳累,患者无论是进行休息还是轻度活动,都要以不感到疲劳为准。过度劳累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恢复,甚至导致病情反复。
2.饮食方面
给予富含营养的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例如多吃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蛋白质有助于伤口的修复,维生素C等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营养的全面,以满足其生长发育和身体恢复的需求。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饮食要易于消化,可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可能会导致颅内压升高,不利于病情恢复。
四、特殊情况注意事项
1.对于有癫痫病史的患者
开放性颅脑损伤后可能诱发癫痫发作,此类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规律服用抗癫痫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避免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同时,要避免一些诱发癫痫发作的因素,如过度疲劳、情绪激动、饮酒等。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人在身边陪伴,防止癫痫发作时发生意外,如摔倒、咬伤舌头等。儿童癫痫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家长要加强护理,定期带患者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2.对于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
若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可通过低盐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辅助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要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监测血糖变化,必要时使用降糖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这些基础疾病的控制对于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恢复至关重要,因为基础疾病控制不佳可能会影响伤口愈合和整体病情的转归。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情况较为常见,所以在日常护理中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管理,定期与相关科室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