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护理包括体位、病情、伤口、呼吸道、饮食、康复护理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体位上术后去枕平卧等;病情需监测生命体征等;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等;呼吸道要保持通畅等;饮食术后早期逐步过渡;康复包括肢体和语言功能训练;并发症需预防颅内出血、感染、脑脊液漏等并相应护理。
一、术后一般护理
1.体位护理
患者术后需去枕平卧6-8小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头部固定,避免因头部晃动影响伤口愈合。成人患者若有不适需调整体位,也应缓慢进行,避免剧烈动作。
术后24-48小时可根据病情适当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不同年龄患者对体位改变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更需密切观察体位调整后的反应。
2.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术后体温可能会有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8.5℃,若体温持续升高或超过38.5℃需警惕感染等情况。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对体温变化更敏感,要加强监测频率。
观察意识状态,如患者的神志、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若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瞳孔不等大等情况,提示可能有颅内出血或其他并发症,需立即报告医生。不同年龄患者意识表现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嗜睡等,需仔细辨别。
注意肢体活动情况,观察患者四肢的肌力、肌张力及有无抽搐等异常表现。若发现肢体活动障碍进行性加重,要及时处理。
二、伤口护理
1.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术后要定期观察伤口敷料情况,若发现敷料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避免尿液、粪便等污染伤口。
一般术后2-3天更换伤口敷料,更换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伤口感染。操作过程中要轻柔,避免牵拉伤口。
2.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注意观察伤口有无红肿、压痛等感染迹象。若伤口出现红肿热痛,提示可能发生感染,需进一步处理。成人和儿童的伤口愈合速度不同,儿童愈合相对较快,但感染风险可能因皮肤娇嫩等因素存在,仍需密切关注。
三、呼吸道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对于儿童患者,可协助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拍背时要注意力度,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拍。
术后常规给予吸氧,根据患者血氧饱和度调整氧流量。儿童吸氧时要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和氧流量,避免氧流量过大对儿童呼吸道造成损伤。
2.预防肺部并发症
定时翻身、更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包括儿童,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通过翻身可预防肺部淤血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四、饮食护理
1.术后早期饮食
术后6小时若患者无恶心、呕吐等不适,可少量饮水,如无异常,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儿童患者的饮食过渡要更加谨慎,从少量开始,观察有无胃肠道反应。
术后1-2天可给予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等。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防止加重胃肠道负担。
2.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随着患者病情恢复,可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但仍要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蔬菜水果等。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以促进身体恢复和伤口愈合。
五、康复护理
1.肢体功能康复
术后早期可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如按摩四肢肌肉、关节屈伸活动等。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协助下进行轻柔的肢体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肢体功能锻炼。成人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儿童则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共同参与,鼓励儿童进行适合其年龄的肢体活动,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2.语言功能康复(若有相关障碍)
若患者术后存在语言功能障碍,可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对于儿童患者,可通过简单的发音练习、儿歌等方式进行语言刺激和训练。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耐心引导儿童进行语言表达。
六、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颅内出血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头痛加剧、呕吐频繁、意识障碍加深等情况,应及时协助医生进行头颅CT等检查。一旦发生颅内出血,要配合医生进行相应处理,如降低颅内压等。儿童发生颅内出血时症状可能不典型,更需高度警惕。
2.感染
除伤口感染外,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保持尿管通畅,定期更换尿袋,做好尿道口护理。儿童留置尿管时要选择合适规格的尿管,加强护理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3.脑脊液漏
观察患者有无脑脊液漏表现,如鼻腔、外耳道有无清亮液体流出。若发生脑脊液漏,要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头偏向患侧,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等,防止脑脊液逆流引起颅内感染。儿童发生脑脊液漏时要特别注意安抚患儿,避免其哭闹增加脑脊液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