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脱位是组成关节的各骨关节面失去正常对应关系,多由外伤等引起,有按原因和程度分类等情况,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和特殊关节脱位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复位(手法或手术)、固定、康复治疗,预后有好坏之分,可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正确使用关节来预防。
发生机制
正常情况下,关节依靠关节囊、韧带、肌肉等结构维持其稳定性。当受到外界暴力作用时,这些稳定结构无法抵抗外力,就会使构成关节的骨端发生移位,从而出现关节脱位。比如跌倒时手掌撑地,暴力上传可能导致肘关节脱位;车祸等严重外伤可能引发髋关节脱位等。
关节脱位的分类
按脱位原因分类
创伤性脱位:由外界暴力作用引起,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如上述因摔倒、车祸等导致的关节脱位。
病理性脱位:关节本身存在病变,如关节炎、骨肿瘤等,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就可发生脱位,这种情况相对创伤性脱位发生概率低,但一旦发生往往需要更复杂的处理。
先天性脱位:胚胎发育过程中关节发育异常导致出生时就存在的脱位情况,例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在新生儿期可能就有一些体征表现,如单侧脱位时患儿会出现下肢不等长、髋关节活动受限等情况。
习惯性脱位:创伤性脱位后,由于关节囊、韧带等组织被破坏,关节稳定性下降,轻微外力就可导致再次脱位,常见于肩关节,患者可能反复出现肩关节脱位的情况。
按脱位程度分类
完全脱位:构成关节的骨端完全脱离正常位置。
半脱位:骨端部分脱离正常位置。
关节脱位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疼痛:脱位部位出现剧烈疼痛,活动关节时疼痛加剧,患者往往难以忍受。
肿胀:脱位关节周围组织因损伤出血、炎症反应等出现肿胀,皮肤可能伴有瘀斑。
畸形:关节脱位后,肢体的形态会发生改变,出现缩短、变长、成角等畸形表现,例如肩关节脱位时可出现方肩畸形。
功能障碍:关节失去正常的活动功能,无法正常活动。
特殊关节脱位的表现
肩关节脱位:方肩畸形、肩关节弹性固定于外展20°-30°位、Dugas征阳性(患侧手掌搭在对侧肩部,肘部不能贴近胸壁;或患侧肘部贴近胸壁,手掌不能搭在对侧肩部)。
肘关节脱位:肘部明显畸形,肘后三角关系发生改变,患肘弹性固定在半屈曲位,局部肿胀明显。
髋关节脱位:髋关节后脱位时,患肢呈现屈曲、内收、内旋畸形;髋关节前脱位时,患肢呈现屈曲、外展、外旋畸形,髋关节弹性固定,不能活动。
关节脱位的诊断
体格检查
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关节的形态、活动情况、有无压痛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脱位。例如检查肘关节时观察肘后三角是否正常,检查髋关节时观察肢体的畸形表现等。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关节脱位的常用方法,可以明确脱位的方向、程度等情况,还能发现是否合并骨折等情况。例如对于肩关节脱位,X线可显示肱骨头脱离肩胛盂的位置。
CT及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脱位情况,或者需要进一步明确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时,可进行CT及MRI检查。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结构的细节,MRI有助于判断关节囊、韧带、肌肉等软组织的损伤程度。
关节脱位的治疗
复位
手法复位:是治疗关节脱位的主要方法,应尽早进行,一般在脱位后3周内通过手法复位成功率较高。根据不同关节脱位采用相应的复位手法,如肩关节前脱位常用Hippocrates法(足蹬法)复位等。
手术复位:对于手法复位失败、脱位合并严重骨折或神经血管损伤等情况,需要进行手术复位,通过手术切开暴露关节,将脱位的骨端复位并修复损伤的组织。
固定
复位后需要进行固定,以保持关节的稳定,促进损伤的关节囊、韧带等组织修复。固定方法包括石膏固定、支具固定等,固定时间根据脱位的部位和损伤情况而定,一般需要2-3周,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康复治疗
在固定期间需要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等,固定解除后逐步进行关节的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康复治疗,以恢复关节的功能,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康复治疗需要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关节脱位的预后及预防
预后
一般来说,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的关节脱位预后较好,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能会出现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习惯性脱位等并发症,影响关节的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患者,可能反复脱位,严重影响肩部的正常活动。
预防
加强安全教育: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安全,避免外伤,如在进行体育活动、乘坐交通工具时采取防护措施。
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通过适当的锻炼,如进行肩关节的外展、内收等肌肉力量训练,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减少脱位的发生风险。例如可以进行俯卧撑、哑铃肩袖肌群训练等。
正确使用关节:避免关节过度劳损和不正确的使用方式,如避免长时间不正确的姿势导致关节损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