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粉碎性骨折需经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保守与手术,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保守适用于移位不明显等,手术用于移位明显等,康复各期有相应活动练习,儿童、老人、青壮年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诊断评估
1.影像学检查
X线:是初步诊断桡骨粉碎性骨折的常用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粉碎程度及移位情况等基本信息,能发现骨折线、骨折块的数量及大致移位方向。例如,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看到桡骨骨折处骨皮质的连续性中断以及骨折块的分散状态。
CT及三维重建:对于复杂的桡骨粉碎性骨折,CT检查尤其是三维重建能更精准地显示骨折块的三维结构、移位方向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更精确的治疗方案。比如能明确骨折块是向掌侧、背侧还是侧方移位等细节情况。
二、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适应证:适用于一些骨折移位不明显、粉碎程度相对较轻且关节面受累较少的桡骨粉碎性骨折。例如,某些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且骨折无明显移位时可考虑保守治疗。
方法:通常采用手法复位后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复位时需在麻醉下进行,尽量恢复桡骨的解剖结构,然后用石膏或支具将前臂固定在功能位,固定期间需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复位情况及固定效果,一般固定时间为4-6周,之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外固定进行功能锻炼。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骨折移位明显、关节面破坏严重、手法复位难以维持复位效果的桡骨粉碎性骨折,多需手术治疗。比如骨折块明显移位影响桡腕关节、桡尺关节功能,或者骨折粉碎导致稳定性极差等情况。
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开暴露骨折部位,准确复位骨折块后,采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内固定可以提供稳定的固定环境,有利于骨折的愈合。例如,使用接骨钢板将粉碎的桡骨骨折块固定在一起,恢复桡骨的正常形态和力学结构。
外固定架固定:对于一些严重的开放性桡骨粉碎性骨折或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情况,可先采用外固定架固定。外固定架通过体外的钢针固定骨折端,避免了对软组织的过多干扰,为软组织修复创造条件,后期根据情况再调整或改为内固定等进一步治疗。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
手指活动:鼓励患者进行手指的主动屈伸活动,如握拳、伸指等,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一般每小时可进行3-5组,每组10-15次。
上臂肌肉收缩:进行上臂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次,以防止上臂肌肉萎缩。
2.中期康复(术后2-6周)
腕关节活动:在骨折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开始进行腕关节的屈伸活动练习。可以借助健侧手辅助患侧腕关节进行缓慢的屈伸运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每次活动10-15分钟,每天2-3次。
前臂旋转练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前臂的轻度旋转练习,从被动旋转开始,逐渐过渡到主动旋转,但要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移位,每次旋转练习可进行5-10分钟,每天2-3次。
3.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
全面功能锻炼: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进行全面的功能锻炼,包括腕关节的全方位活动、前臂的旋转活动以及手部力量的训练。可以进行抓握小球、使用握力器等训练手部力量,进行爬墙等练习增加腕关节活动度,一般每天锻炼时间可逐渐增加到30-60分钟,分2-3次进行。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特点:儿童桡骨粉碎性骨折时,由于儿童骨骼的生长潜力及可塑性较强,在治疗上相对更倾向于保守治疗,但如果骨折移位明显也需考虑手术。儿童骨折愈合速度相对较快,但在康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家长的看护,防止患儿不配合康复锻炼或再次受伤。例如,儿童在康复锻炼时可能因好奇等原因不配合手指或腕关节活动,家长要耐心引导。
注意事项:儿童石膏或支具固定时要注意松紧度,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一般以能容纳1-2指为宜,并且要定期检查患儿手指的颜色、温度及活动情况。
2.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桡骨粉碎性骨折后骨折愈合相对较慢,且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注意事项:保守治疗时外固定要更加谨慎,防止固定过紧导致皮肤压迫性损伤,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以利于骨折愈合。手术治疗后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术后卧床等情况容易引发这些并发症。例如,术后鼓励老年人早期在床上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等锻炼预防肺部感染,同时进行下肢的被动活动等预防深静脉血栓。
3.青壮年
特点:青壮年身体状况相对较好,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但对功能恢复要求较高。
注意事项:在康复锻炼时要积极主动配合,按照康复计划进行全面的功能锻炼,以尽快恢复前臂及手部的正常功能。同时要注意避免过早进行剧烈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或内固定物松动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