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后会出现多种表现,包括意识障碍(分轻度、中度、重度,表现各异)、头痛(因颅内血管神经受损刺激等引起,程度性质多样)、呕吐(因颅内压升高致喷射性呕吐,儿童表现可能不典型)、瞳孔变化(单侧散大可能脑疝,双侧散大预后差)、肢体运动障碍(单侧或双侧,表现不同)、语言障碍(运动性、感觉性、混合性)、癫痫发作(神经元异常放电,表现多样)、生命体征变化(体温、脉搏、呼吸异常)以及儿童脑外伤特殊表现(婴幼儿前囟隆起等,学龄前儿童行为异常)。
中度脑外伤: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为数小时至数天不等,患者处于昏睡状态,需要强烈刺激才能唤醒,唤醒后能简单应答,但不能准确完成指令。
重度脑外伤:患者出现昏迷,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比如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低于8分,长时间昏迷不醒,可能伴有生命体征的不稳定。
头痛
原因:多由于颅内血管、神经受到损伤或刺激引起。脑外伤后,颅内组织的炎症反应、血管收缩舒张功能紊乱等都可能导致头痛。
表现:头痛的程度和性质多样,可为胀痛、刺痛、搏动性痛等。轻度脑外伤引起的头痛可能较轻微,休息后可缓解;中重度脑外伤导致的头痛往往较为剧烈,且可能持续不缓解,甚至随着病情变化而加重,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头痛刺激了呕吐中枢。
呕吐
机制:与颅内压升高有关,脑外伤后颅内出血、水肿等导致颅内压升高,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呕吐。
特点:多为喷射性呕吐,即呕吐物呈一股一股地喷出,与进食无关。儿童脑外伤时呕吐可能更为常见,且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可能呕吐表现不典型,但也要高度重视,因为可能提示颅内有较严重的病变。
瞳孔变化
正常瞳孔:直径约2-5毫米,双侧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脑外伤后瞳孔变化:
瞳孔散大: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可能提示同侧颅内有脑疝形成的可能,常见于颅内血肿等情况。例如,当颅内血肿导致颅内压力不均衡,压迫动眼神经时,就会出现同侧瞳孔散大。
双侧瞳孔散大:可能提示脑外伤非常严重,已经影响到脑干等重要结构,预后往往较差。
肢体运动障碍
情况一:单侧肢体
原因:脑外伤损伤了对侧的运动中枢或传导束。比如左侧大脑半球额叶损伤,可能导致右侧肢体的运动障碍。
表现:可出现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严重时不能自主活动。例如患者右侧肢体不能抬起,不能正常持物、行走等。
情况二:双侧肢体
原因:脑外伤累及双侧的运动相关区域或传导束,如弥漫性轴索损伤等情况。
表现:双侧肢体运动功能均受影响,可能出现四肢瘫等严重情况,患者四肢活动能力明显下降,甚至完全不能活动。
语言障碍
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的语言,但自己不能表达,不能用词语来交流,只能发出简单的声音。例如能听懂别人说话让其拿东西,但自己无法说出“拿东西”这个词。
感觉性失语:患者不能理解他人的语言,自己的语言表达虽然流利,但内容混乱,无法传达正确的信息。比如别人问他问题,他不能正确理解并给予合适的回答。
混合性失语:患者既不能理解他人语言,自己也不能正确表达,是运动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的混合表现。
癫痫发作
发生机制:脑外伤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脑外伤导致脑组织的结构改变,如形成瘢痕、局部脑组织的电生理紊乱等,都可能诱发癫痫。
表现:可出现多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如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肌肉强直收缩后出现阵挛,伴有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等;也可出现部分性发作,如单纯部分性发作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的不自主抽动等。儿童脑外伤后癫痫发作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儿童大脑处于发育阶段,癫痫发作可能对脑发育产生更大影响。
生命体征变化
体温:轻度脑外伤患者体温多无明显变化,中重度脑外伤患者可能出现体温升高,这是因为脑组织损伤后引起的应激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例如体温可升高至38-39℃左右。
脉搏:一般脑外伤后颅内压升高时,脉搏会变慢,以维持脑灌注;但如果伴有休克等情况,脉搏会增快。正常成人脉搏60-100次/分钟,脑外伤后脉搏可能偏离这个范围。
呼吸:脑外伤累及脑干等呼吸中枢时,呼吸会出现异常,如呼吸节律不规则,可表现为潮式呼吸(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抽泣样呼吸等,严重影响呼吸功能,危及生命。
儿童脑外伤特殊表现
婴幼儿:由于囟门未闭,颅内缓冲空间相对较大,脑外伤后可能呕吐不典型,仅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不止,前囟可能有隆起,这是因为颅内压升高通过囟门表现出来。而且婴幼儿神经系统更脆弱,脑外伤后可能很快出现意识障碍等情况,需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囟门情况等。
学龄前儿童:可能除了上述一般症状外,还可能出现行为异常,如原本乖巧的孩子变得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等,这可能是脑外伤对神经系统功能产生影响的表现,需要家长和老师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