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与新冠状病毒在病原体、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病原体不同,临床症状表现有异同,流行病学特点不同,诊断方法有区别,治疗原则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基础疾病患者情况各有特点。
一、上呼吸道感染与新冠状病毒的病原体关联
上呼吸道感染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其病原体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病毒、细菌等。而新冠状病毒是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属于新型的冠状病毒,它是导致特定类型上呼吸道感染(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的上呼吸道感染表现)的特殊病原体。新冠状病毒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在病原体类别、基因序列、生物学特性等方面有明显区别,新冠状病毒有其独特的刺突蛋白等结构来介导病毒与人体细胞的结合等过程。
二、临床症状表现的异同
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相对多样且不特异,常见症状有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如部分患者可能仅有轻度的低热(体温通常在38℃以下)、乏力等表现,病情通常呈自限性,经休息等一般处理后多可在1-2周内缓解。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细节可能有差异,比如细菌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咽痛更为明显,局部可能有脓性分泌物等。
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的上呼吸道感染:部分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发热程度可从低热到高热不等,部分患者会有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有相似之处,但新冠病毒感染还可能出现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较为特异的症状,而且部分患者病情可能进展,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等更严重表现。
三、流行病学特点差异
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相对多见,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方式,人群普遍易感,但一般病死率极低,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易出现聚集性发病。
新冠病毒感染:有特定的流行季节特点,在全球大流行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流行阶段,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等属于重症高危人群,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以及在相对封闭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等,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疫情的传播范围广,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了重大影响。
四、诊断方法区别
普通上呼吸道感染: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结合病史等初步判断,实验室检查一般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细菌感染),病原学检查一般不常规进行,除非是怀疑有特殊病原体感染或需要鉴别诊断时才会进行相关病毒分离、抗原检测等,但操作相对不普遍。
新冠病毒感染:诊断主要依靠核酸检测(包括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抗原检测等病原学检测,同时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依据,抗原检测可作为补充筛查手段,而且胸部影像学检查在新冠病毒感染中也有重要意义,早期可能出现肺纹理增粗等,进展期可出现肺炎相应的影像学表现。
五、治疗原则不同
普通上呼吸道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如鼻塞流涕可使用减充血剂等药物缓解症状,咳嗽可使用止咳药物等,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除非是流感病毒等特定病毒感染有明确抗病毒指征时),细菌感染时可使用抗生素治疗。
新冠病毒感染:对于轻型、普通型患者主要是隔离观察,对症支持治疗,如发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等,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使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需在医生评估下使用);对于重型、危重型患者需要进行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综合救治措施,治疗更为复杂和个体化,且有特定的治疗指南和规范来指导。
六、特殊人群的情况
儿童: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在儿童中很常见,一般病情相对较轻,但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避免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等。而新冠病毒感染在儿童中的表现相对多样,部分儿童可能症状不典型,如仅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而且儿童属于特殊人群,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要密切关注其呼吸、精神等情况,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缓解不适等。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可能更容易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而新冠病毒感染对于老年人是重症高危人群,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出现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的风险较高,在诊断时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评估,治疗上要更加积极关注其全身状况,加强支持治疗等。
孕妇:普通上呼吸道感染一般需要谨慎用药,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新冠病毒感染对于孕妇来说也需要特别关注,可能增加早产、低体重儿等风险,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情况,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的加重,而新冠病毒感染对于这类患者更是雪上加霜,容易导致基础疾病恶化,增加重症发生的风险,在诊断时要全面评估基础疾病情况,治疗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和新冠病毒感染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