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炎由自身免疫反应、感染因素、代谢紊乱、创伤与劳损等引起,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手术治疗(关节置换术、关节镜手术),不同治疗方式针对不同情况,且需考虑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特点。
一、关节炎的引起原因
(一)自身免疫反应
发病机制: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关节组织,如类风湿关节炎,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等)会侵蚀关节滑膜,导致滑膜炎症、增生,进而破坏关节软骨和骨组织。
相关因素:遗传因素在其中起一定作用,若家族中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内分泌因素也有影响,女性在雌激素水平变化时,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更易被触发,发病几率相对较高。
(二)感染因素
发病机制:某些病原体感染可引发关节炎,比如细菌感染,像链球菌感染可能导致风湿性关节炎,链球菌的抗原成分与关节软骨抗原相似,人体免疫系统在攻击链球菌时误伤到关节组织;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感染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存在关联,病毒可能作为一种抗原激发免疫反应损伤关节。
相关因素:生活环境中感染病原体的机会与发病相关,卫生条件较差、经常接触感染源的人群更易因感染引发关节炎;自身免疫状态也影响,当自身免疫力相对低下时,更易受病原体感染进而诱发关节炎。
(三)代谢紊乱
发病机制:以痛风性关节炎为例,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腔内,引起关节的炎症反应。血尿酸过高时,尿酸盐结晶会刺激关节滑膜,导致急性炎症发作,出现关节红肿、疼痛等症状。
相关因素:饮食因素影响较大,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会使体内尿酸生成增多;年龄和性别也有影响,中老年男性相对更易发生痛风性关节炎,男性体内尿酸生成通常比女性多,随着年龄增长,代谢功能逐渐减退,尿酸排泄能力下降。
(四)创伤与劳损
发病机制:急性创伤可能直接导致关节损伤,如关节骨折、韧带撕裂等,后期容易引发创伤性关节炎;慢性劳损则是由于长期反复的关节使用,使关节软骨磨损,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运动员过度训练等,关节软骨不断受到摩擦,逐渐出现退变,引发关节炎。
相关因素:职业因素与劳损密切相关,长期需要关节过度活动的职业,如矿工、舞蹈演员等,患关节炎的风险增加;年龄因素也有作用,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本身就会逐渐退变,再加上劳损,更容易出现关节炎。
二、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休息与制动:在关节炎急性发作期,需要适当休息,减少患病关节的活动,必要时使用支具等进行制动,以避免进一步损伤关节,让关节有修复的机会。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关节劳损加重;中老年患者同样需要根据病情控制关节的活动量,防止病情恶化。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等。热敷可以促进关节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例如在关节炎缓解期可以用温毛巾热敷关节;冷敷适用于急性炎症期,减轻肿胀和疼痛,如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冷敷关节部位。物理治疗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关节炎患者都有一定帮助,儿童患者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注意温度和力度,避免造成烫伤或过度刺激;中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耐受程度调整物理治疗的方式和强度。
(二)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止痛、消肿的作用,可缓解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等。但对于儿童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要谨慎,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能力较弱,应避免随意使用;中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可能存在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等,用药前最好咨询医生。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等,常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关节炎的治疗,能够延缓病情进展,阻止关节破坏。这类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嘱,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等因素调整剂量和用药方案,对于老年患者要密切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考虑使用此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在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或病情严重时可短期使用,如泼尼松等。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带来较多副作用,如骨质疏松、感染风险增加等,所以在使用时要权衡利弊,儿童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要格外谨慎,中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监测相关指标,如骨密度等。
(三)手术治疗
关节置换术:对于严重关节破坏、功能丧失的关节炎患者,如晚期类风湿关节炎、严重骨关节炎患者,可以考虑关节置换术,通过置换人工关节来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时要考虑其身体耐受能力和术后康复情况;儿童患者一般不采用关节置换术治疗关节炎。
关节镜手术:适用于一些关节内病变的治疗,如清理关节内的游离体、修整破损的半月板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对于适合的患者,无论是年轻还是中老年,都可以考虑这种手术方式,但要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情况来决定是否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