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判断脸颊肿胀是否为腮腺炎,需从腮腺炎的类型及症状表现、与其他类似脸颊肿胀情况的鉴别、诊断腮腺炎的辅助检查以及特殊人群(儿童)患腮腺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等多方面综合判断。腮腺炎分为流行性腮腺炎和化脓性腮腺炎,前者大多先单侧后双侧腮腺肿大,伴发热等全身症状,后者单侧发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且全身症状重;需与咬肌间隙感染、颈部淋巴结炎等鉴别;辅助检查有血常规、血清学、病原学等;儿童患流行性腮腺炎全身症状明显,护理要注意降温、饮食等,患化脓性腮腺炎全身感染症状更重,护理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等,综合多因素可明确脸颊肿胀是否为腮腺炎并进行相应诊治。
一、腮腺炎的类型及症状表现
(一)流行性腮腺炎
1.典型症状
大多先有单侧腮腺肿大,数日后累及对侧,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有疼痛及触痛,张口、咀嚼特别是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
常伴有发热,体温可在38℃-40℃左右,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一般病程为7-10天。
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和尿中淀粉酶增高,血清学检查可发现特异性抗体等。
2.好发人群及影响: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在集体儿童机构中易暴发流行。如果是青春期男性患者,可能会并发睾丸炎;女性患者可能并发卵巢炎等。
(二)化脓性腮腺炎
1.典型症状
常为单侧发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挤压腮腺时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流出。
全身症状较明显,如高热、寒战、白细胞计数升高等。
多发生于体质虚弱、长期卧床、禁食的患者,尤其是患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的人群,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致病菌逆行感染腮腺导致化脓性腮腺炎。
二、与其他类似脸颊肿胀情况的鉴别
(一)咬肌间隙感染
1.症状表现
主要表现为以下颌角为中心的肿胀、疼痛,下颌角区皮肤红肿,压痛明显,伴有张口受限。
一般无流行性腮腺炎的接触史,也没有流行性腮腺炎的血清学等相关实验室检查异常。
2.发病因素:多因下颌智齿冠周炎扩散引起,常见于口腔卫生不良、有智齿阻生的人群。
(二)颈部淋巴结炎
1.症状表现
肿大的淋巴结多位于颈部,可单个或多个,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有压痛,淋巴结肿大的程度一般相对较轻,边界相对清楚。
一般有头面部、口腔等部位的感染病灶,如牙龈炎、中耳炎等,而腮腺本身无典型的腮腺炎症状。
例如患儿有牙龈炎病史,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伴脸颊附近轻度肿胀,此时需考虑颈部淋巴结炎可能。
三、诊断腮腺炎的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1.流行性腮腺炎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在病程早期,血清和尿淀粉酶活力可升高,并发胰腺炎者显著增高。
对于儿童患者,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有感染等情况,但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诊断。
2.化脓性腮腺炎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这是因为化脓性腮腺炎是细菌感染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升高来对抗感染。
(二)血清学检查
1.流行性腮腺炎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检测特异性IgM抗体,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一般在发病后1-2天即可检测到,阳性率较高。
对于有接触史的儿童等人群,通过血清学检查可以明确是否为流行性腮腺炎感染。
(三)病原学检查
1.流行性腮腺炎
取患者唾液、脑脊液、尿或血标本,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但操作相对复杂,一般在科研等特殊情况下使用。
对于临床诊断不典型的病例,病原学检查可以明确病因。
四、特殊人群(儿童)患腮腺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流行性腮腺炎的特点
1.症状表现特点
儿童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明显,发热可能持续时间较长,且部分儿童可能在腮腺肿大前就有发热等前驱症状。
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感染腮腺炎病毒后,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要密切观察。
2.护理注意事项
发热时要注意监测体温,采用物理降温为主,如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等部位,因为儿童皮肤娇嫩,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降温药物。
饮食上要给予清淡、易消化、不刺激唾液分泌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酸性食物,以免加重腮腺疼痛。
要注意口腔卫生,饭后漱口,防止口腔内细菌滋生加重感染。
(二)儿童患化脓性腮腺炎的特点
1.症状表现特点
儿童化脓性腮腺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全身感染症状更重,如高热持续不退,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
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可能发展较快,需要及时处理。
2.护理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等变化,因为儿童病情变化快,若出现精神差、高热不退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对于无法自主进食的儿童,要保证营养供应,必要时可通过鼻饲等方式给予营养支持,但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儿童口腔及咽喉部。
总之,要判断脸颊肿胀是不是腮腺炎,需要综合患者的症状表现、接触史以及相关辅助检查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如果发现脸颊肿胀,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