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缩睾丸是生理性阴囊内睾丸位置异常,受提睾肌反射影响,非刺激时多在阴囊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对健康影响相对较小;隐睾是先天性睾丸未降入阴囊的疾病,与胚胎发育多因素有关,需激素或手术治疗,会影响生殖功能且增加恶变风险。
定义:回缩睾丸是一种生理性的阴囊内睾丸位置异常情况。它是由于提睾肌反射引起的,当受到寒冷刺激、触摸到阴囊等刺激时,提睾肌收缩,会将睾丸向上牵拉,使睾丸暂时离开阴囊底部,回到腹股沟区域附近,但当刺激因素消除后,睾丸又可自行降入阴囊。
特点:回缩睾丸在非刺激状态下,睾丸通常位于阴囊内,只是在受到外界刺激时才会出现位置上移。一般来说,睾丸的解剖结构是正常的,只是提睾肌的过度反应导致其位置暂时改变。
隐睾
定义:隐睾是指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从腹腔内通过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内,而停留在腹腔内、腹股沟管内或阴囊入口处等异常位置的先天性疾病。
特点:隐睾是一种先天性的睾丸位置异常,睾丸不能自行降入阴囊,需要通过医学干预来治疗。隐睾的发生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下降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等。
发病机制差异
回缩睾丸
主要是提睾肌的反射性收缩导致。提睾肌受神经支配,当受到外界物理刺激(如寒冷、触摸阴囊等)时,神经传导信号使提睾肌收缩,从而将睾丸向上牵拉。这种情况在正常儿童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婴幼儿时期,随着年龄增长,提睾肌的反射会逐渐趋于稳定,回缩的情况也会相对减少。
隐睾
涉及多种因素导致睾丸下降异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从后腹膜的原始位置开始下降,正常情况下应在胎儿发育的第7-9个月降入阴囊。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睾丸下降的相关激素(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黄体生成素等)分泌异常,或者睾丸引带发育异常、腹腔内的机械性因素(如腹膜鞘突未闭等)阻碍睾丸下降,都可能导致隐睾的发生。
诊断方法不同
回缩睾丸
体格检查:医生在检查时,可先让患儿处于温暖的环境中,放松身体,然后触摸阴囊。此时睾丸可能位于阴囊内。当用手轻轻从阴囊上方向下推移时,睾丸能够被推移到阴囊内,而且在去除外界刺激后,睾丸不会再次迅速上移。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主要是用于排除其他睾丸位置异常的情况,一般不需要常规进行,但对于一些难以判断的病例,超声可以观察睾丸的位置、大小及周围组织结构等,以确定是回缩睾丸而非其他疾病导致的睾丸位置异常。
隐睾
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检查阴囊,大多数隐睾患儿阴囊内一侧或双侧无睾丸。对于腹股沟管内的隐睾,有时可以在腹股沟区域触摸到睾丸样组织,但位置较浅;对于腹腔内的隐睾,一般无法直接触摸到睾丸。
超声检查:是诊断隐睾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可以在腹股沟管内、腹腔内等部位寻找睾丸的踪迹,确定睾丸是否存在以及大致位置。此外,还可以采用CT、MRI等检查方法,尤其是对于腹腔内位置较深的隐睾,CT和MR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睾丸的位置、形态等,但这些检查一般是在超声检查不够明确时才会选用。
治疗原则有别
回缩睾丸
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随着儿童年龄增长,提睾肌的功能逐渐成熟,回缩的情况会自行改善。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过度刺激患儿的阴囊,如避免寒冷刺激等。对于年龄较大仍有明显回缩且影响心理等情况的儿童,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但通常保守观察是主要的处理方式。
隐睾
激素治疗:对于出生后6个月内的患儿,如果睾丸仍未下降,可以先尝试激素治疗,常用的激素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通过促进睾丸下降相关的激素分泌来促使睾丸下降。但激素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掌握。
手术治疗:如果激素治疗无效,或者患儿年龄超过1岁,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将睾丸固定在阴囊内,以保证睾丸的正常发育和功能。手术时机很重要,一般建议在1-2岁时进行手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隐睾对睾丸生精功能等的影响会逐渐增大,年龄越大,手术效果可能越差,且发生睾丸恶变的风险也会增加。对于腹腔内高位隐睾,可能需要采用腹腔镜等微创手术方式,相对创伤较小,但也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对患儿健康的影响差异
回缩睾丸
一般来说,回缩睾丸对患儿的生殖健康影响相对较小。因为在非刺激状态下睾丸位于阴囊内,能够维持相对正常的温度和环境,对睾丸的生精功能等影响不大。但是,如果回缩情况过于频繁且严重,可能会对患儿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在年龄较大能够感知自身身体差异时,可能会出现自卑等心理问题。
隐睾
对生殖功能的影响:隐睾由于处于异常的温度环境中(腹腔内温度高于阴囊内温度),会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影响会逐渐加重,导致患儿成年后生育能力下降,单侧隐睾患儿另一侧睾丸虽然在阴囊内,但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精功能异常,双侧隐睾患儿则生育能力明显降低的风险更高。
恶变风险:隐睾患儿发生睾丸恶变的风险比正常阴囊内睾丸的患儿高得多。隐睾的位置越高,恶变的风险越大。腹腔内隐睾发生恶变的概率明显高于腹股沟管内隐睾。因此,隐睾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仅会影响生殖功能,还会增加睾丸恶变的风险,严重威胁患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