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引流手术用于缓解脑积水引起的颅内高压等症状,常见类型有脑室-腹腔分流术(常用、儿童适用、操作为置管并调压力阀)和脑室-心房分流术(现少用、风险较高),术前需评估患者并做皮肤准备和心理疏导,术后要观察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情况,还可能出现分流管堵塞、感染、分流过度或不足等并发症及相应处理。
一、脑积水引流手术的基本概念
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生成或循环吸收障碍导致脑脊液在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积聚,引起脑室系统扩大或蛛网膜下腔扩大的一种病症。而脑积水引流手术则是通过建立脑脊液循环的旁路,将过多的脑脊液引流到其他部位,以缓解颅内高压等症状的手术。
(一)手术原理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在脑室-蛛网膜下腔循环。当发生脑积水时,脑脊液循环受阻,脑室系统内脑脊液积聚。脑积水引流手术就是利用分流装置,将脑室中的脑脊液引出,引流到身体其他可以吸收脑脊液的部位,如腹腔、胸腔等,使脑脊液循环恢复正常。例如,脑室-腹腔分流术,就是将一根分流管的脑室端放置在脑室内,腹腔端放置在腹腔内,利用脑脊液的压力差,使脑脊液从脑室流向腹腔,再被腹腔内的组织吸收。
二、脑积水引流手术的常见类型
(一)脑室-腹腔分流术
1.适用情况: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脑积水引流手术方式,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脑积水,尤其是交通性脑积水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如果是先天性脑积水等情况,脑室-腹腔分流术应用较为广泛。在儿童中,由于腹腔的空间相对较大,能够较好地容纳分流管的腹腔端,且腹腔内的组织对脑脊液的吸收功能相对稳定。
2.操作过程:首先在头部钻一个小孔,将脑室端的分流管置入脑室内,然后通过皮下隧道将分流管引导至腹部,在腹部做一个小切口,将腹腔端的分流管置入腹腔内。通过调节分流管的压力阀,可以控制脑脊液引流的速度,使其适应患者的生理需求。
(二)脑室-心房分流术
1.适用情况:曾经也有一定的应用,但由于术后可能出现一些与心脏相关的并发症,如心内膜炎等,现在应用相对较少。不过对于一些不适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患者,如腹腔内有严重病变等情况,可能会考虑脑室-心房分流术。
2.操作过程:脑室端的分流管置入脑室内,然后通过皮下隧道将分流管引导至颈部,再通过血管将分流管的心房端置入右心房内。这种手术方式需要将分流管通过血管系统,相对来说操作难度和风险相对较高。
三、脑积水引流手术的术前准备
(一)患者评估
1.一般状况评估: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脑积水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和身体生长。要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营养良好的患者更能耐受手术。
2.影像学评估:通过头颅CT或MRI等检查,明确脑积水的程度、脑室扩大的情况以及脑室周围的脑组织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要关注脑室与脑实质的比例等情况,以确定手术的必要性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二)术前准备工作
1.头部皮肤准备:手术前要对患者头部的皮肤进行清洁和备皮,以减少手术感染的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要更加轻柔地进行备皮操作,避免损伤儿童娇嫩的皮肤。
2.心理准备: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患者,都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儿童患者可能会对手术产生恐惧心理,家长也会有焦虑情绪。医护人员要向患者和家属手术的过程、目的和预期效果,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四、脑积水引流手术的术后情况
(一)术后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需要更加频繁地监测。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发热等感染迹象,以及是否有血压、心率的异常变化。
2.神经系统观察: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肢体活动等情况。如果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瞳孔不等大等情况,可能提示有颅内出血、分流管堵塞等并发症的发生,需要及时处理。对于儿童患者,要观察其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肢体的运动协调能力等,以判断手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二)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1.分流管堵塞:这是脑积水引流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是由于脑脊液中的蛋白质等物质堵塞了分流管。如果发生分流管堵塞,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处理方法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更换分流管或对分流管进行冲洗等操作。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分流管堵塞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和随访。
2.感染:包括颅内感染和腹腔(或胸腔等)感染。如果发生感染,患者会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等症状。对于颅内感染,需要使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严重时可能需要取出分流管。对于儿童患者,感染的防治更为重要,因为儿童的免疫力相对较低,要加强术后的抗感染护理,如保持伤口清洁等。
3.分流过度或不足:分流过度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低颅压症状,如头痛、头晕等;分流不足则可能脑积水症状不能得到有效缓解。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分流管的压力阀等,以达到合适的脑脊液引流效果。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颅内压力等情况会发生变化,需要定期评估分流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