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化不良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喂养史、既往病史)、症状表现观察(消化道及全身症状)、体格检查(腹部检查、生长发育评估)、辅助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及鉴别诊断(与胃肠感染性疾病、肠道寄生虫病、先天性胃肠道疾病鉴别)。
一、病史采集
1.喂养史:了解小儿的喂养方式,包括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以及喂养的量、频率、添加辅食的情况等。例如,人工喂养的小儿可能因奶粉冲调不当(浓度过高或过低)导致消化不良;添加辅食过程中过早引入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腻食物、大块的肉类等,也可能引发消化不良。对于不同年龄的小儿,喂养特点不同,婴儿期主要依赖乳类,幼儿期开始添加辅食,需关注不同阶段喂养史对消化不良的影响。
2.既往病史:询问小儿既往是否有胃肠道疾病史,如胃炎、胃溃疡、肠炎等;是否有食物过敏史,某些食物过敏可能表现为消化不良的症状;是否有腹部手术史等。既往有胃肠道疾病的小儿,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有食物过敏史的小儿,接触过敏原后可能出现胃肠道的过敏反应,表现为消化不良。
二、症状表现观察
1.消化道症状
食欲减退:小儿可能出现不想进食或进食量明显减少的情况,这是消化不良常见的表现之一。不同年龄的小儿食欲减退的表现形式略有不同,婴儿可能表现为拒奶,幼儿可能表现为对食物缺乏兴趣。
腹胀:小儿腹部可能膨隆,用手触摸腹部有胀满感。这是因为消化不良时,食物在胃肠道内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导致气体积聚或食物滞留,引起腹胀。
呕吐:可出现呕吐症状,呕吐物可为未消化的奶块或食物。呕吐的频率和量因消化不良的严重程度而异,轻度消化不良可能偶尔呕吐,重度消化不良可能频繁呕吐。
腹泻或便秘:部分小儿可能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可为稀便、水样便等;也有小儿可能出现便秘,大便干结,排便困难。腹泻可能是由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紊乱,肠道蠕动加快所致;便秘可能是由于胃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引起。
2.全身症状:一般轻度消化不良全身症状不明显,重度消化不良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哭闹不安、低热等全身表现。精神萎靡是因为小儿身体不适,能量供应不足;哭闹不安可能是由于腹部不适等原因引起。
三、体格检查
1.腹部检查
触诊:触摸小儿腹部,了解腹部的紧张度、有无压痛、有无包块等。消化不良时,腹部可能有轻度压痛,一般无明显肌紧张和包块。如果触诊发现明显压痛、肌紧张或包块,需要进一步排查其他疾病,如肠梗阻、腹腔内肿物等。
听诊:听诊肠鸣音,正常肠鸣音每分钟4-5次。消化不良时,肠鸣音可能正常或稍有改变,如肠鸣音活跃等。如果肠鸣音消失,可能提示存在肠梗阻等严重情况。
2.生长发育评估:对于小儿,还需要评估其生长发育情况,包括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如果小儿长期消化不良,可能会影响营养的吸收,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
四、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一般情况下,单纯消化不良血常规无明显异常。但如果合并感染,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感染指标异常。例如,小儿消化不良同时合并肠道细菌感染时,血常规可出现相应的感染性改变。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的性状、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消化不良时,粪便常规可能无明显特异性改变,但如果有肠道炎症或感染,可出现红细胞、白细胞增多或发现寄生虫卵等。如肠道有细菌感染时,粪便中可能出现较多白细胞。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腹部超声可观察胃肠道的形态、结构,有无器质性病变,如胃肠道梗阻、肠套叠、腹部肿物等。对于小儿消化不良,腹部超声可以排除一些器质性疾病导致的消化不良症状。例如,肠套叠时腹部超声可发现肠管套叠的图像,这是一种需要紧急处理的疾病。
X线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怀疑肠梗阻时,可进行腹部X线平片检查,观察肠道内有无气液平面等肠梗阻的表现。
五、鉴别诊断
1.与胃肠感染性疾病鉴别
急性胃肠炎:除了有消化不良的症状外,多有明确的感染病史,如进食不洁食物等,常伴有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粪便检查可能发现病原体。而单纯消化不良一般无明确的感染诱因,粪便检查无病原体发现。
细菌性痢疾:有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粪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与消化不良不同,细菌性痢疾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有典型的感染中毒症状和粪便改变。
2.与肠道寄生虫病鉴别
蛔虫病:小儿可能有腹痛、食欲不振、消瘦等表现,粪便中可找到蛔虫卵,驱虫治疗有效。而消化不良一般无粪便虫卵发现,驱虫治疗无效。
蛲虫病:主要表现为夜间肛门周围瘙痒,伴有睡眠不安等,肛周检查可找到蛲虫。与消化不良的症状和检查结果不同。
3.与先天性胃肠道疾病鉴别
先天性巨结肠: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儿,表现为顽固性便秘、腹胀,逐渐出现呕吐等症状,腹部X线检查可见结肠扩张等特征性表现。与消化不良的便秘表现不同,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有其特定的影像学和临床表现特点。
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多在出生后2-4周出现呕吐,为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奶汁或奶凝块,上腹部可见胃蠕动波,右上腹可触及橄榄样肿块。腹部超声可发现幽门肥厚的征象,与消化不良的呕吐表现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