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是起源于垂体前叶、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的肿瘤,可致激素分泌异常或占位效应引发临床表现。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发病机制与遗传、下丘脑调控激素紊乱等有关。诊断靠内分泌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手术、药物、放射等方法,经蝶窦手术常用,泌乳素瘤可选多巴胺激动剂,放射治疗用于特定情况。
一、垂体瘤的分类
1.功能性垂体瘤
泌乳素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垂体瘤,女性患者常表现为月经紊乱、闭经、溢乳等,男性患者可出现性功能减退、胡须稀少等症状。这是因为泌乳素瘤会过度分泌泌乳素,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正常功能。从发病年龄来看,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育龄女性多见。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能会对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增加泌乳素瘤的发病风险。对于有相关病史,如既往有内分泌紊乱相关表现的人群,更需警惕泌乳素瘤的可能。
生长激素瘤:在儿童期发病可引起巨人症,表现为身体过度生长,身高明显高于同龄人;在成人期发病可引起肢端肥大症,出现手足增大、面部粗糙、下颌突出等表现。生长激素瘤是由于垂体分泌过多生长激素所致,儿童时期发病主要与垂体生长激素细胞的异常增生有关,成人发病也与垂体生长激素细胞的病变相关。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等可能影响机体代谢,但对于生长激素瘤的直接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但有相关研究提示内分泌环境的稳定对垂体瘤的发生有一定作用。有内分泌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生长激素瘤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可导致库欣综合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高血压、血糖升高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会使垂体分泌过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皮质醇。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节,增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的发病几率。有肾上腺相关疾病病史的人群需密切关注垂体功能,以防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的发生。
促甲状腺激素瘤: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症状,如心悸、多汗、消瘦等。是由于垂体分泌过多促甲状腺激素,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病年龄无明显特定范围,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相对不直接,但内分泌平衡失调可能是诱因之一。有甲状腺疾病病史的人群要警惕促甲状腺激素瘤的可能。
2.无功能性垂体瘤
不分泌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激素,但可压迫垂体组织及周围结构,引起相应症状。常见的压迫症状有头痛,这是由于肿瘤增大引起颅内压升高或压迫周围神经所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是因为肿瘤压迫视神经或视交叉引起。无功能性垂体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相对多见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对其发生的直接影响不突出,但整体健康状况不佳可能与无功能性垂体瘤的发生存在一定间接关联。有头痛、视力改变等症状的人群需进一步排查无功能性垂体瘤。
二、垂体瘤的发病机制
目前垂体瘤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有一些相关因素被认为与垂体瘤的发生有关。例如,遗传因素在部分垂体瘤患者中起作用,一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垂体细胞的异常增殖,从而引发垂体瘤。有垂体瘤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相对普通人群有所增加。此外,下丘脑调控激素的紊乱也可能参与垂体瘤的发生,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可以调节垂体激素的分泌,当这些调节机制出现异常时,可能导致垂体细胞的异常生长和肿瘤形成。
三、垂体瘤的诊断方法
1.内分泌功能检查
测定血液中各种垂体激素及相关靶腺激素水平。例如,对于泌乳素瘤,要检测血清泌乳素水平,一般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升高(通常>200μg/L)对诊断泌乳素瘤有重要价值。对于生长激素瘤,要检测血清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生长激素瘤患者血清生长激素水平升高,且IGF-1水平也常升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患者要检测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水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患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水平常升高。促甲状腺激素瘤患者要检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水平,促甲状腺激素瘤患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甲状腺激素水平也可能升高。
2.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垂体瘤的重要影像学方法,能够清晰显示垂体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垂体瘤在MRI上多表现为垂体窝内的异常信号影,通过增强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边界和血供情况。对于直径较小的垂体微腺瘤(直径<10mm),MRI也能够较好地检出。
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也可用于垂体瘤的辅助诊断,但不如MRI敏感,尤其是对于微腺瘤的检出率相对较低,一般在垂体瘤的诊断中,MRI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四、垂体瘤的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经蝶窦手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鼻腔-蝶窦途径进入垂体窝切除肿瘤。这种手术创伤相对较小,对于大多数垂体瘤患者可以达到较好的肿瘤切除效果。对于一些较大的向鞍上生长的垂体瘤,可能需要联合开颅手术进行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切除肿瘤,缓解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恢复垂体的正常功能。
2.药物治疗
对于泌乳素瘤,多巴胺激动剂是首选的药物治疗方法,如溴隐亭等。多巴胺激动剂可以通过作用于垂体泌乳素细胞上的多巴胺受体,抑制泌乳素的分泌,使肿瘤缩小。对于生长激素瘤,也可以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等药物进行治疗,生长抑素类似物可以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
3.放射治疗
适用于手术切除不彻底、术后复发的垂体瘤患者,以及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可以通过放射线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从而控制肿瘤的发展。但放射治疗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垂体功能减退、视力下降等,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