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病毒属β属冠状病毒,有包膜,对紫外线和热敏感,氯己定不能灭活。临床表现多样,不同人群有差异。实验室检查有一般检查及影像学表现。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对症及抗病毒治疗。预防要注意个人防护、环境消毒、减少聚集及疫苗接种。
一、疾病定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等其他途径传播。
二、病原体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其基因特征与SARS-CoV和MERS-CoV有明显区别,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三、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
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发热程度可从低热(体温37.3-38℃)到高热(体温≥39℃)不等。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部分儿童可能仅表现为低热、轻微咳嗽,也有少数儿童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还有极个别儿童可能出现重症表现,如呼吸急促、精神差等,但相对成人比例较低。这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等因素有关。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因为老年人往往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且老年人的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孕妇:孕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在病情严重程度上与非孕妇无显著差异,但需要密切监测母婴情况,因为严重的感染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如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等情况,所以孕妇感染后需要更加谨慎的评估和监测。
四、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及肌红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
影像学检查: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五、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居住史或旅行史;
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
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聚集性发病(14天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2.临床表现
符合上述临床表现中的相关症状。
3.实验室检查
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氧饱和度等。
根据病情监测血常规、尿常规、CRP、生化指标(肝酶、心肌酶、肾功能等)、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胸部影像学等。
2.对症治疗
发热:对于发热患者,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使用退热贴、温水擦浴等。儿童发热需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特殊禁忌的药物,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退热方法和适当的医疗监测。老年人发热时也需要谨慎处理,因为老年人可能对退热治疗的耐受性和反应与年轻人不同,需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全身状况。
咳嗽、咳痰:可给予止咳祛痰药物,但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儿童应避免使用不适合的止咳药物,防止影响病情观察等。
呼吸困难:给予吸氧等呼吸支持治疗。
3.抗病毒治疗
目前临床上试用的抗病毒药物需严格按照相关指南和规范使用,要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如儿童、老年人等的药物代谢、耐受性等差异,优先选择经过充分验证且对相应人群相对安全有效的药物。
七、预防措施
1.个人防护
佩戴口罩:在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应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如医用外科口罩或N95/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等。不同人群佩戴口罩时需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儿童佩戴口罩要选择适合其脸型的,避免出现窒息等风险;老年人佩戴口罩要考虑舒适度和呼吸顺畅等。
手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或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洗手,如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等,每次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
2.环境消毒
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清洁,定期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如用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进行擦拭或喷洒消毒。
3.减少聚集
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必要前往应做好个人防护。不同人群在聚集性场所的风险不同,儿童在人员密集场所更容易发生交叉感染,所以需要特别注意;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也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聚集。
4.疫苗接种
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及其重症的有效措施。不同年龄、健康状况的人群都应按照疫苗接种程序及时接种疫苗,儿童要根据相应的疫苗接种指南进行接种,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接种前应评估健康状况,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种疫苗,以降低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