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由晶体物质和有机基质异常聚积所致,男性青壮年多发,有疼痛、血尿、排尿异常等症状,可通过超声、X线、CT等检查诊断,治疗有保守和手术方法,预防需多饮水、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治疗相关疾病、定期体检。
一、肾结石的定义与成因
肾结石是一些晶体物质(如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和有机基质(如基质A、酸性黏多糖等)在肾脏的异常聚积所致,为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多发生于青壮年,左右侧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90%含有钙,其中草酸钙结石最常见。其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代谢异常(尿液中钙、草酸、尿酸等浓度升高或降低)、局部因素(尿路梗阻、感染、异物等)以及生活方式(饮水过少、高钙、高糖、高蛋白饮食等)。
二、肾结石的症状表现
1.疼痛:
肾区疼痛:多为隐痛或钝痛,较大的结石在肾盂或肾盏内压迫、摩擦或引起积水,可导致腰部酸胀不适。
肾绞痛:较小的结石在肾盂或输尿管内移动,刺激输尿管平滑肌痉挛,可引起突发的剧烈肾绞痛,疼痛常突然发作,位于腰部或上腹部,疼痛难忍,可放射至同侧下腹部、腹股沟、睾丸或阴唇等部位,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2.血尿:多数患者有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镜下血尿更为常见,尤其是在活动后血尿可加重。
3.排尿异常: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结石引起尿路梗阻时,可出现排尿困难、尿流中断等。
三、肾结石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筛查肾结石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肾脏内的强回声光团伴声影,能初步了解结石的大小、位置及肾脏积水情况,且具有无创、方便、可重复性等优点,适用于各个年龄段人群,尤其适合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
X线检查:包括腹部平片(KUB)和静脉尿路造影(IVU)。腹部平片可显示90%以上的含钙结石,但对于尿酸结石等阴性结石可能无法显示;静脉尿路造影不仅可了解结石的部位、大小,还能评估肾脏的功能、尿路形态等。
CT检查:对于各种成分的结石都能准确显示,尤其是对较小的结石、透X线的结石以及结石合并梗阻引起的肾脏病变等诊断价值更高,能清晰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肾脏、输尿管等周围组织的情况,但儿童等特殊人群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CT检查,以降低辐射风险。
2.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可发现镜下血尿、脓尿等,合并感染时尿中可见大量白细胞,尿pH值对结石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如尿酸结石患者尿pH值常降低,感染性结石患者尿pH值常升高。
血液检查:包括血钙、血磷、血肌酐、尿酸、甲状旁腺激素等,可了解患者的代谢状况,有助于寻找结石形成的病因,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常伴有血钙升高、甲状旁腺激素升高。
四、肾结石的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一般治疗:
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2000-3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稀释尿液,减少晶体沉积,促进小结石的排出。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儿童应鼓励其多饮水,根据年龄和体重适当调整饮水量;老年人也应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但要注意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导致水中毒等情况。
调整饮食:根据结石的成分调整饮食结构。如草酸钙结石患者应限制高草酸食物的摄入,如菠菜、苋菜、浓茶、巧克力等;尿酸结石患者应避免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海鲜、肉类等,宜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感染性结石患者应限制高蛋白、高钙饮食等。
药物治疗:
止痛药物:肾绞痛发作时可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等)、阿片类镇痛药(如哌替啶等),但儿童使用止痛药物需谨慎,应根据体重等情况合理选择。
排石药物:对于直径小于0.6cm、表面光滑、结石以下尿路无梗阻的患者,可尝试使用排石药物促进结石排出,如中药排石颗粒等,但药物排石的效果个体差异较大。
溶石药物:某些特殊成分的结石可使用溶石药物,如尿酸结石可使用别嘌醇、碳酸氢钠等药物碱化尿液,促进尿酸结石溶解;胱氨酸结石可使用青霉胺等药物溶石,但溶石治疗的疗程较长,且需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2.手术治疗: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利用高能冲击波聚焦后作用于结石,使结石裂解,直至粉碎成细砂,随尿液排出体外。适用于直径≤2cm的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对于儿童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尽量选择合适的能量和参数,减少对肾脏等组织的损伤。
输尿管镜取石术:经尿道插入输尿管镜,在直视下用激光、超声等碎石设备将结石击碎并取出。适用于中、下段输尿管结石及ESWL治疗失败的结石。
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经腰部穿刺建立通道进入肾脏,使用肾镜找到结石后,用激光、超声等碎石设备将结石击碎并取出。适用于≥2cm的肾结石、胱氨酸结石及ESWL治疗失败的结石。对于肥胖、小儿等特殊患者,手术操作难度可能增加,需要更精细的操作和评估。
开放性手术:目前已较少采用,主要用于一些复杂性肾结石、合并严重尿路畸形等情况。
五、肾结石的预防措施
1.多饮水:保持每日充足的饮水量是预防肾结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无论何时都应养成多饮水的习惯,保证尿液稀释,降低结石形成的风险。
2.合理饮食:均衡饮食,控制高钙、高草酸、高嘌呤等食物的摄入,增加水果、蔬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
3.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跳绳、跑步、跳跃等运动,可促进结石的排出,也有助于预防结石的形成,但运动后应注意补充水分。
4.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引起肾结石的相关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尿路感染、尿路梗阻等。对于有代谢异常的患者,如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5.定期体检:定期进行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肾结石,早期干预治疗。尤其是有肾结石家族史、曾患过肾结石等高危人群,更应加强体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