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有独特基因特征和多种变异株,感染后轻症有发热、干咳等症状,重症可致多种严重情况,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传播途径包括飞沫、密切接触和气溶胶传播,诊断靠核酸和抗原检测,预防需个人防护、环境消毒和减少聚集,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重症需综合治疗。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定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通过其表面的刺突蛋白与人体呼吸道等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从而侵入细胞并进行复制,引发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二、病毒的特性
1.基因特征: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其基因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其他已知冠状病毒存在差异,这使得它具有独特的传播和致病特性。
2.变异情况:该病毒存在多种变异株,如德尔塔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等。不同变异株在传播力、免疫逃逸能力等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奥密克戎变异株相对原始株传播速度更快,但通常致病性有所减弱,但仍可能对不同人群产生影响,尤其对有基础疾病等特殊人群风险更高。
三、感染后的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
轻症患者:多数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等,部分患者可能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一般发热体温多为37.3℃以上,可呈低热或中热等,发热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有所不同。
重症患者:在发病一周后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进展为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部分儿童可能仅表现为发热伴皮疹,或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有部分儿童可能症状相对较轻,如仅有轻微咳嗽等,但也有少数儿童可能发展为重症,尤其是本身有基础疾病的儿童,需加强监测。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后更易出现重症,可能基础疾病加重,如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能导致基础疾病控制不佳,且恢复相对较慢,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更加细致的照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基础疾病指标等。
孕妇:孕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需要关注对自身和胎儿的影响,部分孕妇可能出现与非孕妇类似的症状,但也有特殊情况,如可能增加早产、胎儿窘迫等风险,需要在产科和感染科等多学科协作下进行管理。
四、传播途径
1.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在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产生的飞沫,含有病毒,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被感染。飞沫传播的距离一般在1-2米左右,所以在密闭空间内如电梯、狭小房间等更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病毒。
2.密切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触摸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部位而感染。例如,与感染者共同使用餐具、毛巾等物品,都可能造成密切接触传播。
3.气溶胶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比如在医疗机构的某些操作过程中,如气管插管等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可能会导致医护人员感染,但一般在普通的生活环境中气溶胶传播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但在通风不良的密闭空间仍需注意。
五、诊断方法
1.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鼻咽拭子、痰等标本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依据。一般在出现症状后的早期进行检测,阳性结果即可确诊,但需要注意采样、运输、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因素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
2.抗原检测:抗原检测作为补充手段,可用于特定人群的筛查,操作相对简便快速,但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核酸检测可能稍低,一般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有自我检测需求的人群,阳性结果可辅助诊断,但仍需结合临床症状等进行综合判断,阴性结果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进行核酸检测等确认。
六、预防措施
1.个人防护方面
佩戴口罩:在公共场所、密闭空间等场所建议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如医用外科口罩或N95/KN95等防护口罩,尤其是与他人密切接触时。对于不同人群,儿童应选择适合其脸型的儿童口罩,佩戴时要确保贴合面部;老年人佩戴口罩要注意舒适度和密封性等。
手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或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洗手,如掌心相对揉搓、手指交叉揉搓、清洗手背等,每次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在接触公共物品后、进食前、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等都要及时洗手。
2.环境消毒方面
对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门把手、桌面、手机等,可以定期用含氯消毒剂等进行擦拭消毒。不同材质的物品消毒方法可能有所不同,需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保持居住环境的通风换气,每天开窗通风数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尤其是室内人员密集的场所。
3.减少聚集方面: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如不必要不参加大规模聚会等活动。如果必须前往,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更应尽量减少非必要的外出聚集活动,降低感染风险。
七、治疗原则
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对于轻症患者主要是进行隔离观察,监测症状和病情变化,给予退热、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缓解症状,同时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支持等。对于重症患者则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呼吸支持(如吸氧、机械通气等)、循环支持、免疫调节等综合治疗措施。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使用应严格遵循临床诊疗指南,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不建议自行随意使用药物,尤其是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谨慎用药,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等措施改善症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维持内环境稳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