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依据病因等分为感染性、过敏性、自身免疫性、遗传性、物理性及皮肤肿瘤六大类,各有具体疾病与特征,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生活习惯和病史也会对皮肤病产生影响。
一、皮肤病种类及分类依据
皮肤病种类繁多,依据病因、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可分为感染性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遗传性皮肤病、物理性皮肤病及皮肤肿瘤六大类,各类别涵盖具体疾病及特征如下:
1.感染性皮肤病
1.1.病毒性皮肤病:包括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水痘、疣(寻常疣、扁平疣、尖锐湿疣)等,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等感染引起,表现为皮肤黏膜的增生性病变或水疱性皮疹,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播,免疫力低下者(如老年人、儿童、HIV感染者)风险更高。
1.2.细菌性皮肤病:如脓疱疮、毛囊炎、疖、痈、丹毒等,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导致,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脓液分泌,常见于皮肤破损后(如抓伤、擦伤),卫生条件差或免疫力低下者易发。
1.3.真菌性皮肤病:包括体癣、股癣、手癣、足癣(脚气)、甲癣(灰指甲)、头癣等,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表现为环形红斑、脱屑、瘙痒,潮湿环境(如夏季、多汗部位)或共用物品(如毛巾、拖鞋)可促进传播。
1.4.寄生虫性皮肤病:如疥疮(由疥螨引起)、阴虱病(由阴虱引起),表现为剧烈瘙痒、皮肤隧道样损害或红色丘疹,通过密切接触(如性接触、共用床铺)传播,卫生条件差或人群密集场所(如宿舍、监狱)易暴发。
2.过敏性皮肤病
2.1.接触性皮炎:由接触过敏原(如金属、化妆品、植物汁液)或刺激物(如洗涤剂、酸碱)引发,表现为接触部位红斑、水疱、瘙痒,急性期可伴渗出,慢性期则皮肤增厚、苔藓化,需通过斑贴试验明确过敏原。
2.2.湿疹:包括特应性皮炎、手部湿疹、脂溢性湿疹等,与遗传过敏体质、环境因素(如干燥、寒冷)相关,表现为多形性皮疹(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结痂)、剧烈瘙痒,儿童期常始于面部,成人期多累及手部、肘窝、腘窝。
2.3.荨麻疹:由I型超敏反应(如食物、药物、昆虫叮咬)或非免疫机制(如冷热刺激、压力)诱发,表现为风团(红色或白色隆起性皮疹)、血管性水肿,可伴全身症状(如呼吸困难、腹痛),急性荨麻疹多在6周内缓解,慢性者可持续数月。
3.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3.1.银屑病:与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炎症因子(如TNF-α、IL-17)释放相关,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银白色鳞屑,可累及头皮、肘膝、骶尾部,部分患者伴关节损害(银屑病关节炎),遗传、感染、压力可诱发或加重。
3.2.红斑狼疮:包括盘状红斑狼疮(DLE,局限于皮肤)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多系统),与自身抗体(如抗dsDNA抗体)产生相关,表现为面部蝶形红斑、光敏感、口腔溃疡,SLE患者需定期监测肾功能、血液系统受累情况。
3.3.天疱疮:由抗表皮细胞间黏附分子抗体(如Dsg1、Dsg3)介导,表现为皮肤或黏膜松弛性水疱、糜烂,常见类型包括寻常型天疱疮(口腔黏膜先发)、落叶型天疱疮(躯干红斑、水疱),需通过直接免疫荧光确诊。
4.遗传性皮肤病
4.1.鱼鳞病:包括寻常型鱼鳞病(AD遗传,皮肤干燥、鱼鳞状脱屑)、性连锁鱼鳞病(XL遗传,皮肤粗糙、褐色鳞屑),与角质形成细胞分化异常相关,冬季加重,需加强保湿。
4.2.神经纤维瘤病:包括I型(NF1,皮肤咖啡斑、神经纤维瘤)和II型(NF2,双侧听神经瘤),由肿瘤抑制基因(如NF1、NF2)突变导致,需定期监测神经系统症状。
4.3.白化病:由酪氨酸酶缺乏或功能异常引起,表现为皮肤、毛发、眼睛色素缺失,对紫外线敏感,需严格防晒以降低皮肤癌风险。
5.物理性皮肤病
5.1.日光性皮肤病:包括日晒伤(UVB引起,皮肤红肿、疼痛)、多形性日光疹(UVA诱发,丘疹、水疱)、慢性光化性皮炎(长期日晒后皮肤增厚、瘙痒),需避免中午时段日晒,使用广谱防晒霜(SPF≥30,PA+++)。
5.2.冻疮:由低温(0~10℃)和潮湿环境诱发,表现为手指、耳部、足部红斑、肿胀、瘙痒或疼痛,保暖、避免突然受寒可预防。
5.3.摩擦性苔藓样疹:又称“沙土皮炎”,多见于儿童手背、前臂,由摩擦或玩沙土、玩具刺激引起,表现为密集小丘疹,避免刺激后可自愈。
6.皮肤肿瘤
6.1.良性皮肤肿瘤:包括脂溢性角化病(老年斑)、色素痣(普通痣、先天性痣)、皮肤纤维瘤等,多无需治疗,但先天性痣(直径>6mm)需定期监测恶变风险。
6.2.恶性皮肤肿瘤:包括基底细胞癌(最常见,好发于头面部,生长缓慢)、鳞状细胞癌(可伴溃疡、出血,易转移)、恶性黑素瘤(高度恶性,与紫外线暴露、痣恶变相关),需通过皮肤镜、活检确诊,早期切除可显著提高生存率。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皮肤屏障功能未完善,易患湿疹、脓疱疮、摩擦性苔藓样疹,需避免过度清洁,选择温和护肤品,及时治疗感染以防止继发肾炎(如链球菌感染后)。
2.老年人:皮肤干燥、免疫力下降,易患带状疱疹、皮肤瘙痒症、皮肤肿瘤,需加强保湿,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定期皮肤检查。
3.孕妇:激素水平变化可诱发或加重黄褐斑、妊娠期瘙痒症,需避免使用维A酸类药物,选择物理防晒(如遮阳伞)。
4.免疫力低下者(如HIV感染者、化疗患者):易患严重感染性皮肤病(如广泛性带状疱疹、深部真菌感染),需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传染源。
三、生活方式与病史影响
1.生活习惯:长期日晒可增加光线性皮肤病和皮肤癌风险,需养成防晒习惯;过度清洁或使用刺激性化妆品可破坏皮肤屏障,诱发接触性皮炎、湿疹。
2.病史关联:有过敏史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更易患特应性皮炎、荨麻疹;有银屑病家族史者患病风险增加3~10倍;长期接触化学物质(如染发剂、橡胶)可诱发职业性皮肤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