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疮是面中部以持久性红斑与毛细血管扩张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与遗传、神经血管调节等多因素有关,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等亚型;脂溢性皮炎是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与马拉色菌等因素相关,有头皮、面部、胸背部等表现。两者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不同,治疗原则也有别,临床需准确鉴别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与马拉色菌定植与感染、皮脂分泌增多、表皮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反应等因素相关。马拉色菌在脂溢性皮炎患者皮肤表面的定植数量明显增多,其产生的脂酶可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引起炎症反应;皮脂分泌增多为马拉色菌等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临床表现
玫瑰痤疮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主要表现为面中部,尤其是鼻部、两颊、前额、下颏等部位出现持久性红斑,可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受热、情绪激动、进食辛辣食物等可使红斑加重。
丘疹脓疱型: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散在或成簇的丘疹、脓疱,类似痤疮,但炎症较明显。
肥大增生型:多见于鼻部,由于局部皮脂腺及结缔组织增生,导致鼻部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状隆起,表面凹凸不平。
眼型:可出现眼部症状,如眼干、眼痒、异物感、流泪、畏光、视力模糊等,眼部受累可能与玫瑰痤疮的全身炎症反应相关。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均可发病,一般来说,女性发病可能相对更常见于某些亚型,如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在女性中的表现可能有其特点;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皮脂腺分泌旺盛的人群更易患脂溢性皮炎,而玫瑰痤疮的发病可能与精神紧张、过度日晒等生活方式因素有关。有玫瑰痤疮病史的人群在遇到诱发因素时,病情可能复发或加重。
脂溢性皮炎
头皮:常见于头顶部,表现为弥漫性灰白色糠秕样或油腻性鳞屑,严重时可融合成片状,甚至有轻度渗出,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婴幼儿脂溢性皮炎常发生在头皮、眉间等部位,表现为油腻性红斑上附着黄色油腻性痂皮。
面部:好发于眉弓、眉间、鼻唇沟、颊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表现为淡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可伴有轻度瘙痒。
胸背部:多见于前胸和肩胛间区,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红斑,边界清楚,上覆油腻性鳞屑,严重时可融合成大片。不同年龄人群中,婴儿脂溢性皮炎多发生在出生后2-10周,成人脂溢性皮炎则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但皮脂分泌旺盛的人群更易患病;生活方式中,嗜食辛辣、油腻食物,经常熬夜等可能诱发或加重脂溢性皮炎;有脂溢性皮炎病史的人群,在皮肤油脂分泌增多、皮肤屏障功能进一步受损等情况下,容易复发。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要点
玫瑰痤疮
皮肤镜检查:可见到扩张的毛细血管、丘疹脓疱周围的血管增生等表现。例如,皮肤镜下可清晰观察到红斑区域的毛细血管形态改变。
组织病理检查:急性期可见真皮上部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慢性期可见皮脂腺增生,腺导管扩张等。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面中部的持久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等,同时需要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痤疮、接触性皮炎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诊断时需结合具体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儿童玫瑰痤疮相对少见,但也有报道,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儿童面部皮疹性疾病鉴别;对于女性患者,要考虑月经周期、激素水平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如患者近期是否有过度日晒、辛辣饮食等情况,需详细询问以辅助诊断。
脂溢性皮炎
真菌镜检:对于头皮或面部受累明显的患者,可进行马拉色菌镜检,可见到马拉色菌菌丝或孢子。
皮肤病理检查:表皮有轻度棘层肥厚,表皮内海绵形成,真皮浅层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等。诊断主要根据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的红斑、油腻性鳞屑,结合真菌镜检等检查结果。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婴儿脂溢性皮炎的诊断需与婴儿湿疹等鉴别,成人脂溢性皮炎则需与玫瑰痤疮等鉴别;男性脂溢性皮炎患者可能因胡须部位皮脂分泌等因素有特殊表现;生活方式中,饮食结构、皮肤清洁习惯等会影响诊断,如过度清洁可能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加重脂溢性皮炎,需详细询问患者生活方式相关情况来辅助诊断。
治疗原则
玫瑰痤疮
一般治疗:避免过度清洁而损伤皮肤屏障,加强保湿润肤及物理防晒。例如,选择温和的洁面产品,注意防晒,可使用物理防晒霜或遮阳伞等。不同年龄患者的一般治疗需考虑其皮肤特点,儿童患者皮肤娇嫩,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保湿产品和防晒措施尤为重要;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面部美观,在防晒和保湿润肤方面需提供更合适的建议;生活方式上,要建议患者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等诱发因素。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亚型选择相应药物,如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可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吡美莫司乳膏)、α受体阻滞剂(如酒石酸溴莫尼定凝胶)等;丘疹脓疱型可口服抗生素(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肥大增生型可考虑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脂溢性皮炎
一般治疗:生活规律,睡眠充足,调节饮食,限制多脂及多糖饮食,忌饮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清洁和摩擦,使用温和润肤乳,恢复皮肤屏障功能。不同年龄患者的一般治疗需适应其生活场景,婴儿脂溢性皮炎患者的护理需特别注意衣物材质等,选择柔软、宽松的棉质衣物;成人脂溢性皮炎患者要强调规律生活作息的重要性;男性患者可能因剃须等因素影响面部皮肤,需注意剃须后的皮肤护理;女性患者在选择护肤品时需考虑其对皮肤的影响,避免使用过于刺激的产品。
药物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可使用含酮康唑、二硫化硒等成分的洗发水;面部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短期小面积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等;病情较重时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或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止痒。
总之,玫瑰痤疮和脂溢性皮炎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同,临床医生需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进行准确鉴别诊断,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