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高烧退烧不一定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其他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也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其发热特点,可通过流行病学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鉴别,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有基础疾病者应对高烧需注意不同事项。
一、发高烧退烧不一定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一)其他感染性疾病也可引起发高烧退烧
1.细菌感染
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患者可出现高热,经过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后体温可恢复正常。例如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肺炎链球菌感染较为常见,患者会有高热、咳嗽、咳痰等症状,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体温可逐渐下降至正常。
泌尿系统的大肠埃希菌感染引起的肾盂肾炎,也会导致高热,通过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后,体温能够恢复正常。
2.病毒感染
除了新型冠状病毒外,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也会有高热表现,患者常突然起病,高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明显,经过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等治疗后,体温可退烧。
(二)非感染性疾病也可导致发高烧退烧
1.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出现发热症状,热型多样,部分患者会有高热情况,通过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调节药物治疗后,体温可以恢复正常。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可表现为长期发热,部分患儿会有高热,经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体温能够得到控制。
2.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活动的人群,如夏季长时间在户外劳作的人,可能会发生中暑,出现高热症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经过降温等处理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
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发高烧退烧的特点
(一)发热表现
1.体温情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发热程度多样,可表现为低热(体温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以上)。部分患者起病初期就出现高热,体温可迅速上升至39℃甚至更高。
发热持续时间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多数患者发热持续时间在3-7天左右,但也有部分患者发热时间可能更长或更短。
2.伴随症状
除发热外,还常伴有干咳、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例如一些轻型患者可能仅有低热及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而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三、如何鉴别诊断
(一)流行病学史询问
1.发病前14天内是否有疫情高发地区居住史或旅行史
如果有疫情高发地区居住史或旅行史,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那么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性相对增大,但不能仅凭此就确诊,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
2.是否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疑似或确诊患者
有明确的密切接触史,也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流行病学依据之一,此时出现发高烧退烧等症状,需要高度警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能。
(二)实验室检查
1.核酸检测
采集鼻咽拭子、痰等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若为阳性,则高度提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但需要注意核酸检测存在假阴性的可能,必要时可重复检测或进行基因测序等进一步确认。
2.血清学检查
检测血清中的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如IgM抗体和IgG抗体。一般来说,IgM抗体在感染早期出现,IgG抗体在感染后期逐渐升高。如果IgM抗体和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IgG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辅助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三)影像学检查
胸部CT检查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有一定帮助。早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胸部CT可表现为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但影像学表现也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四、不同人群的应对注意事项
(一)儿童人群
1.注意事项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发高烧时,由于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变化等情况。如果儿童出现高热,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适当减少衣物,利于散热;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进行物理降温。避免给低龄儿童使用成人退烧药自行退烧,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不恰当用药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2.建议原因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过多过厚的衣物不利于散热,物理降温通过蒸发散热可以帮助儿童降低体温,减少高热对儿童神经系统等的潜在影响。低龄儿童肝肾功能不成熟,成人退烧药的代谢等可能超出儿童机体的承受能力,所以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成人退烧药。
(二)老年人群
1.注意事项
老年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高烧,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病情变化更为复杂。要密切监测老年人的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如果老年人出现高热,要及时采取温和的降温措施,如适当降低室内温度,让老年人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等。同时,要注意老年人是否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为高烧可能会影响基础疾病的控制,需要在降温的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管理。
2.建议原因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对体温变化的耐受能力下降,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温和的降温措施可以避免因快速降温引起老年人身体不适。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高烧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加重,所以在处理高烧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管理。
(三)有基础疾病人群
1.注意事项
对于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的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出现高烧,要更加谨慎处理。在降温过程中要避免因体温骤降等引起基础疾病的发作。例如有冠心病的患者,高热可能会增加心脏负担,在采取降温措施时要缓慢进行,同时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相关症状,如胸闷、胸痛等是否加重。
2.建议原因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高烧对机体的影响更大,快速剧烈的降温可能会导致血流动力学等变化,诱发基础疾病发作。所以需要谨慎处理高烧情况,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相关表现,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