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是儿童因维生素D不足致钙、磷代谢紊乱的全身营养性疾病,病因有日照不足、摄入不足等,临床表现分初期、活动期、恢复期、后遗症期,诊断靠病史等,需与其他病鉴别,预防包括胎儿期和婴儿期,治疗有一般、维生素D、钙剂治疗,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
一、病因
1.日照不足: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需经波长为296-310nm的紫外线照射始能转化为维生素D,因紫外线不能通过玻璃窗,婴幼儿缺乏户外活动,可致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大城市中高大建筑可阻挡日光照射,大气污染如烟雾、尘埃可吸收部分紫外线;冬季日照短、紫外线较弱,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
2.维生素D摄入不足: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较少,不能满足婴幼儿需要;若日照不足,又未补充维生素D,易患佝偻病。
3.生长速度快:婴儿期生长速度快,尤其是早产儿、双胎儿,生后生长发育迅速,需要维生素D多,若维生素D贮备不足,易发生佝偻病。
4.疾病与药物影响: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D吸收,如婴儿肝炎综合征、慢性腹泻等;肝、肾严重损害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1,25-(OH)D生成不足而引起佝偻病;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可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可刺激肝细胞微粒体的氧化酶系统活性增加,使维生素D和25-(OH)D加速分解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糖皮质激素有对抗维生素D对钙的转运作用。
二、临床表现
1.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多汗刺激头皮而摇头等。此期常无骨骼病变,骨骼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下降,PTH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2.活动期(激期):
骨骼改变:
头部:3-6个月婴儿可见颅骨软化,即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中央,可感觉颅骨内陷,随手指放松而弹回,似压乒乓球样;8-9个月以上婴儿,头颅常呈方形,即方头;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出牙延迟、牙釉质缺乏并易患龋齿。
胸部:胸廓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婴儿。如肋骨串珠,即在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触及或看到钝圆形隆起,以第7-10肋最明显;鸡胸或漏斗胸;郝氏沟,即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的一道横沟。
四肢:6个月以上婴儿腕、踝部肥厚的骨骺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佝偻病手、足镯;1岁左右的小儿开始站立和行走后,双下肢受重力影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形腿)或膝外翻(X形腿)。
全身肌肉松弛:患儿肌肉发育不良,肌张力低下,韧带松弛,表现为头颈软弱无力,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肌张力低下致腹部膨隆如蛙腹。
其他:患儿大脑皮层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表现为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免疫功能低下,常伴发感染。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X线检查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mm);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
3.恢复期:以上任何期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清钙、磷浓度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需1-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X线表现于2-3周后即有改善,临时钙化带重新出现,逐渐致密并增宽,骨质密度增浓,逐步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X线检查骨骼干骺端病变已愈合。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有日光照射不足及维生素D缺乏的病史,临床表现,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诊断一般无困难。血清25-(OH)D(正常值10-60μg/L)和1,25-(OH)D(正常值0.03-0.06μg/L)水平在佝偻病初期就明显降低,为最可靠的早期诊断标准。
2.鉴别诊断: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如智能低下、表情呆板、骨龄落后等,血清甲状腺素降低,促甲状腺激素升高,可资鉴别。
软骨营养不良:是一种遗传性软骨发育障碍,出生时即可见四肢短、头大、前额突出、腰椎前突、臀部后凸等畸形,腰椎X线示椎间隙增宽,长骨短,干骺端增宽、呈喇叭口状,但轮廓光整,无佝偻病的骨骼改变。
其他:如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肾性佝偻病等,均各有其特点,可通过血液生化、X线等检查进行鉴别。
四、预防与治疗
1.预防
胎儿期预防:孕母应多晒太阳,饮食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妊娠后期为冬春季的孕妇宜适当补充维生素D(800IU/日)以预防先天性佝偻病的发生。
婴儿期预防:婴儿期是预防的关键时期,应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小儿对维生素D、钙、磷的需要;自出生后2周起,每日应口服维生素D400-800IU;对于早产儿、双胎儿、人工喂养儿、冬季出生小儿,可适当增加维生素D的供给量。
2.治疗
一般治疗:坚持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及钙、磷比例适当的婴儿辅助食品;多晒太阳,平均每日户外活动应在1-2小时以上。
维生素D治疗:口服维生素D,活动期轻症患儿每日给维生素D0.5-1万IU,连服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活动期重症患儿每日给维生素D2-4万IU,连服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若不能坚持口服或有腹泻等影响吸收时,可采用突击疗法,肌内注射维生素D20-30万IU,一般1次即可,1个月后改预防量口服。
钙剂治疗:在给维生素D治疗的同时,应适当补充钙剂,可用元素钙每日500-600mg。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早产儿,由于其生长发育更快,维生素D的需要量更高,更应注意保证充足的维生素D摄入;对于有肝胆疾病、慢性腹泻等影响维生素D吸收的患儿,需要更加密切监测维生素D水平,并可能需要调整维生素D的补充方式;对于孕妇,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特别是维生素D的摄入,对胎儿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能有效预防胎儿患佝偻病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