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特定病毒性肝炎,肝炎是肝脏炎症统称,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各异,特殊人群患肝炎需特殊对待,乙肝有特定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式,非乙肝肝炎病因多样,临床表现不同,诊断依据各有特点,治疗原则因类型而异,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患肝炎各有其诊疗特点。
一、定义与范畴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属于病毒性肝炎的一种特定类型。乙肝病毒主要侵犯肝脏,可导致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
二、病因差异
乙肝病因:特定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等途径侵入人体肝脏,在肝细胞内复制,引发免疫反应损伤肝细胞。
肝炎病因:
病毒性肝炎:除乙肝病毒外,还有甲肝病毒、丙肝病毒、丁肝病毒、戊肝病毒等可引起肝炎,不同病毒感染途径和致病特点有所不同,如甲肝、戊肝多通过消化道传播,丙肝多通过血液等途径传播。
非病毒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抗生素等可能损伤肝脏引发炎症,不同个体对药物的肝毒性反应存在差异,有特定药物过敏史或肝肾功能基础较差的人群更易发生。
酒精性肝炎:长期大量饮酒,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对肝脏持续损伤导致炎症,长期饮酒者、有酒精依赖的人群风险较高。
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脏细胞,遗传易感性在其中起作用,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可能更易发病。
脂肪性肝炎:与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相关,肥胖人群、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症患者等发生脂肪性肝炎的概率相对较高,是由于体内脂肪代谢异常,脂肪在肝脏过度堆积引起炎症。
三、临床表现区别
乙肝临床表现:
无症状携带者:可无明显症状,仅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急性乙肝:部分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肝区不适等表现,少数人会出现黄疸(皮肤、巩膜黄染)。
慢性乙肝:症状相对迁延,可有乏力、疲倦、食欲差、腹胀、肝区隐痛等,病情较重者可能出现面色晦暗、蜘蛛痣、肝掌、腹水等表现。
肝炎(非乙肝)临床表现:
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急性感染时多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类似感冒的前驱症状,随后出现黄疸等肝脏受损表现,甲肝一般预后较好,极少慢性化;戊肝在孕妇等特殊人群中重症率相对较高。
药物性肝炎:用药后一段时间出现乏力、黄疸、肝区不适等,停药后部分可恢复。
酒精性肝炎:长期饮酒者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右上腹隐痛、体重减轻等,严重时可出现肝功能衰竭相关表现。
自身免疫性肝炎:表现多样,可类似慢性乙肝,也有部分患者起病隐匿,可有乏力、黄疸、关节痛等,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
脂肪性肝炎:多数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有乏力、肝区隐痛、肝大等,进展为脂肪性肝硬化后可出现相应肝硬化表现。
四、诊断方法区别
乙肝诊断:
血清学检查:检测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可判断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状态,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感染乙肝病毒。
病毒核酸检测(HBV-DNA):定量检测乙肝病毒载量,了解病毒复制活跃程度,指导抗病毒治疗及判断传染性。
肝功能检查: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评估肝脏损伤程度和功能状态。
肝炎(非乙肝)诊断:
病毒性肝炎:除针对相应病毒的特异性血清学检查外(如甲肝抗体、丙肝抗体、戊肝抗体等),也需结合病毒核酸检测等,如丙肝抗体阳性需进一步检测丙肝RNA明确是否现症感染。
药物性肝炎:有明确用药史,结合肝功能变化,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后考虑,可通过停药后观察肝功能恢复情况辅助诊断。
酒精性肝炎:有长期大量饮酒史,结合肝功能、肝脏超声或CT等检查,肝脏超声可见肝脏脂肪变等表现,戒酒后肝功能部分可改善。
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抗体检测至关重要,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阳性,同时结合肝功能、肝组织活检等,肝组织活检可见界面炎等特异性病理改变。
脂肪性肝炎:肝脏超声可见脂肪肝表现,肝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可评估脂肪变程度,确诊需肝活检,但现在也有非侵入性方法辅助诊断。
五、治疗原则区别
乙肝治疗:
一般治疗:适当休息,病情活动期需卧床休息,合理饮食,保证营养。
抗病毒治疗:符合指征的患者需进行抗病毒治疗,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和干扰素(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需长期规范用药,需监测病毒学、生化、血清学等指标。
保肝抗炎治疗:可使用保肝药物改善肝脏炎症,如甘草酸制剂等,但主要还是以抗病毒为关键。
肝炎(非乙肝)治疗:
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甲肝、戊肝多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主要是卧床休息、补充营养、对症处理黄疸等。
药物性肝炎:首先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根据肝损伤程度给予相应治疗,轻中度肝损伤停药后多可恢复,重度肝损伤需加强保肝、支持等治疗。
酒精性肝炎:最重要的是戒酒,同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补充维生素等,有肝损伤时使用保肝药物,重症酒精性肝炎可考虑糖皮质激素等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炎:主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单独或联合硫唑嘌呤等,需长期用药,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脂肪性肝炎:治疗关键是控制体重,通过饮食控制、增加运动等改善生活方式,代谢紊乱相关的脂肪性肝炎可适当使用调节代谢的药物,如二甲双胍等,同时定期监测肝脏情况。
特殊人群方面,孕妇患戊肝需密切监测,因为孕妇戊肝重症风险高;儿童患肝炎需更加谨慎,用药需严格考虑儿童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脏有潜在损伤的药物,且儿童肝炎的诊断和治疗需更精准,因为儿童肝脏代偿和恢复能力与成人不同;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患肝炎时药物代谢和耐受能力差,治疗中需更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监测指标要更频繁细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