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是头部受外力致头皮、颅骨、脑组织损伤,按部位分头皮、颅骨、脑组织损伤,有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症状,通过体格检查(神经系统、头部检查)和辅助检查(头颅CT、MRI)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处理(卧床休息、病情观察)、对症治疗(降颅压、控癫痫)、手术治疗(颅骨骨折复位、颅内血肿清除),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检查及治疗有差异,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
一、定义
颅脑损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作用而导致的损伤,包括头皮、颅骨和脑组织的损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创伤,可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打击等多种原因引起。
二、分类
(一)按损伤部位分类
1.头皮损伤:包括头皮擦伤、挫伤、裂伤和撕脱伤等。头皮血管丰富,裂伤后出血较多,但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但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引起感染等并发症。不同年龄人群头皮损伤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头皮相对较嫩,更容易出现撕脱伤等情况;老年人头皮弹性差,裂伤后愈合能力相对较弱。
2.颅骨损伤:分为颅骨骨折,如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等。线性骨折如果没有合并颅内损伤,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凹陷性骨折如果凹陷深度较大,压迫脑组织,则需要手术治疗。颅骨损伤的发生与外力的大小、方向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中如果从事高风险活动(如极限运动等)则更容易发生颅骨损伤。
3.脑组织损伤:可分为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脑震荡是较轻的脑损伤,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意识障碍和逆行性遗忘,一般休息一段时间可恢复;脑挫裂伤是脑组织的实质性损伤,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症状,病情轻重不一;颅内血肿根据部位不同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血肿可压迫脑组织,导致颅内压增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不同病史的患者发生脑组织损伤的后果可能不同,有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颅内血肿后病情可能进展更迅速。
三、症状表现
(一)一般症状
1.意识障碍:脑震荡患者多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不超过半小时;脑挫裂伤和颅内血肿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可从嗜睡到昏迷不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对意识障碍的耐受和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在意识障碍后更容易出现烦躁不安等表现;老年人意识障碍可能更难恢复。
2.头痛、呕吐:多数颅脑损伤患者都会出现头痛症状,可伴有呕吐,呕吐多为喷射性。头痛和呕吐的程度与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病情较重的患者头痛和呕吐可能更剧烈。
3.生命体征变化:轻度颅脑损伤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无明显变化,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可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呼吸不规则等生命体征改变,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影响了生命中枢的功能。
(二)不同类型损伤的特殊症状
1.脑震荡:除了短暂意识丧失和逆行性遗忘外,可能还会有头晕、乏力、失眠等症状,这些症状一般会在数天至数周内逐渐消失,但少数患者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称为脑震荡后综合征。
2.脑挫裂伤:如果损伤部位在额叶、颞叶等部位,患者可能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如果是脑干损伤,则病情往往较重,可出现瞳孔变化、呼吸循环功能紊乱等严重表现。
3.颅内血肿:硬膜外血肿患者在受伤初期可能有短暂意识清醒期,然后逐渐陷入昏迷;硬膜下血肿患者意识障碍多为进行性加重;脑内血肿患者根据血肿部位不同出现相应的局部神经症状。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1.神经系统检查: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肌力、肌张力、病理反射等检查。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脑组织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例如,检查瞳孔时,如果一侧瞳孔散大且对光反射消失,提示可能有颅内血肿压迫动眼神经。不同年龄患者的神经系统检查结果解读需要考虑年龄因素,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一些反射的表现与成人不同。
2.头部检查:检查头皮有无损伤、颅骨有无压痛、畸形等。对于头皮损伤要注意损伤的范围、深度等;对于颅骨骨折要初步判断骨折的类型等。
(二)辅助检查
1.头颅CT:是诊断颅脑损伤的重要手段,可以清晰地显示颅骨骨折、颅内血肿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对于脑挫裂伤也能很好地显示。它能够快速、准确地帮助医生了解颅脑损伤的情况,是急诊颅脑损伤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不同年龄的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但在病情需要时必须进行检查。
2.头颅MRI:对于一些早期的脑挫裂伤、脑干损伤等可能比CT更敏感,但一般在病情稳定后用于进一步详细评估颅脑损伤情况。MRI检查时间较长,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可能需要镇静后才能进行检查。
五、治疗原则
(一)一般处理
1.卧床休息:轻度颅脑损伤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以利于病情恢复。不同年龄的患者卧床休息的要求有所不同,儿童需要家长更好地看护,防止其过度活动;老年人卧床时要注意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对于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需要送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监护。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意识障碍加重、瞳孔不等大等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二)对症治疗
1.降低颅内压:使用脱水药物如甘露醇等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脱水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等因素调整剂量,儿童使用脱水药物时要注意防止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2.控制癫痫:对于有癫痫发作风险的患者,可使用抗癫痫药物预防癫痫发作。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癫痫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儿童使用抗癫痫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手术治疗
1.颅骨骨折手术:对于凹陷性骨折,当凹陷深度超过1cm,或引起颅内压增高、压迫脑组织时需要进行骨折复位手术。手术时机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
2.颅内血肿清除手术:硬膜外血肿如果血肿量较大(一般幕上血肿量>30ml,幕下血肿量>10ml),或出现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等情况,需要及时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手术,如血肿量较大,引起颅内压明显增高,则需要手术清除血肿。手术的风险和预后与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损伤严重程度等因素有关,老年人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预后可能不如年轻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