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可通过接种疫苗、养成个人卫生习惯、保持环境卫生、注意饮食、特殊人群护理等措施预防,6月龄-5岁儿童接种EV71疫苗可防相关重症,要帮儿童勤洗手、保持口腔等卫生,定期清洁消毒物品,保持居住和公共环境良好,提供卫生营养食物,密切关注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儿童状况。
一、接种疫苗
1.适龄人群:6月龄-5岁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降低重症和死亡的发生风险,建议6月龄开始接种,越早接种越好,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对于5岁以上儿童,由于感染其他肠道病毒的风险依然存在,但EV71疫苗对其仍有一定交叉保护作用,且随着年龄增长,自身免疫力逐渐完善,发病后重症风险相对降低,所以可根据个人情况和暴露风险决定是否接种。
2.接种意义: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体,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当人体接触EV71病毒时,抗体可迅速发挥作用,中和病毒,阻止其感染细胞,从而预防EV71相关的手足口病。
二、个人卫生习惯
1.手部清洁:
儿童: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如扶手、玩具等)、处理生鲜食物前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流水洗手,洗手时间应不少于20秒。对于幼儿,家长可引导并示范正确的洗手方法,确保手部清洁到位。因为儿童的卫生意识和自我清洁能力较弱,容易通过手部接触将病毒带入口腔等部位引发感染。
成人:在接触儿童前后、处理儿童分泌物(如鼻涕、唾液等)后也应及时洗手,避免成人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将病毒传染给儿童。
2.口腔卫生:
儿童:鼓励儿童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对于不会漱口的幼儿,家长可在饭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蘸取清水为其清洁口腔,减少口腔内细菌和病毒的滋生。因为手足口病会在口腔内形成疱疹,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减轻疱疹引起的不适,降低继发细菌感染的风险。
特殊情况:若儿童口腔疱疹疼痛明显,影响进食,可适当用淡盐水漱口,淡盐水有一定的杀菌消炎作用,但要注意避免儿童吞咽过多淡盐水。
3.个人物品清洁:
儿童的玩具、餐具、奶瓶等要定期清洁消毒。玩具可定期用清水擦拭,对于可耐受高温的玩具,可通过煮沸消毒10-15分钟;餐具、奶瓶等用后及时清洗,然后用开水烫洗或放入消毒柜消毒。因为这些物品容易被儿童的唾液、分泌物污染,病毒可在上面存活一定时间,定期清洁消毒能有效减少病毒残留。
三、环境卫生保持
1.居住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以上。通风良好可降低室内空气中病毒的浓度,减少感染机会。对于居住在潮湿环境的家庭,可使用除湿机等设备控制室内湿度在50%左右,因为适宜的湿度有利于减少病毒的存活时间和活性。
定期对家居环境进行清洁,地面、家具表面等用湿布擦拭,可每周进行1-2次全面清洁。对于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的角落,如沙发缝隙、床底等,要重点清洁。
2.公共环境:
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超市、商场、游乐场等。如果必须前往,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卫生状况,避免儿童接触公共物品的表面,如扶手、栏杆等,接触后及时洗手。因为这些公共场所人员流动大,病毒传播风险高。
对于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教室、活动室等进行消毒,保持良好的通风,每日对玩具、图书等儿童常用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有发热、出疹等疑似手足口病症状的儿童,要及时隔离并报告。
四、饮食注意事项
1.食物选择:
给儿童提供新鲜、卫生的食物,确保食材的安全。蔬菜水果要洗净,可通过浸泡、去皮等方式减少残留的农药和病毒。例如,苹果、香蕉等水果要清洗干净后再给儿童食用,生菜、黄瓜等蔬菜要彻底清洗并去皮(如黄瓜)后烹饪食用。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鸡蛋羹等,避免给儿童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儿童的胃肠道,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
2.饮食方式:
提倡分餐制,尤其是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避免交叉感染。儿童的餐具要专用,并且每次使用后严格消毒。如果是家庭聚餐等情况,要使用公筷公勺,减少病毒通过餐具传播的机会。
注意饮食卫生,烹饪食物要熟透,特别是肉类和蛋类,确保杀死可能存在的病毒和细菌。例如,肉类要煮至完全变色,内部无血水,鸡蛋要煮熟煮透,避免食用半生半熟的食物。
五、特殊人群护理
1.婴幼儿:
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更易感染手足口病。家长要密切关注婴幼儿的身体状况,每天检查其口腔、手部、足部等部位是否有疱疹或皮疹。一旦发现异常,如发热、口腔出现疱疹、手脚出现皮疹等,要及时就医,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隔离和治疗。同时,要加强对婴幼儿的护理,保持其皮肤清洁,避免婴幼儿搔抓疱疹,防止疱疹破裂引起继发感染。如果疱疹破裂,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促进愈合的药物,但要注意避免药物进入婴幼儿口中。
对于出现发热症状的婴幼儿,要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方法,如额头贴退热贴、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擦拭,因为婴幼儿皮肤薄嫩,酒精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对婴幼儿造成不良影响。当体温超过38.5℃且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合适的退热措施,但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相关规定,避免使用不适合婴幼儿的退热药物。
2.免疫力低下儿童:
患有先天性疾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危人群,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这类儿童要尽量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患者,减少暴露风险。家长要做好防护措施,如在接触此类儿童前洗手、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场所等。一旦儿童出现手足口病相关症状,要立即就医,并且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告知儿童的免疫状况和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制定更合适的诊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护理和用药,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体温、精神状态、皮疹变化等,如有异常及时反馈给医生。
总之,通过采取以上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感染风险,尤其是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护策略,能更好地保护儿童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