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冻疮,需从保暖防护、促进血液循环、饮食调节及其他注意事项等方面入手。保暖防护要根据不同人群穿着合适衣物、避免潮湿、加强局部防护;促进血液循环可通过适度运动和按摩易冻部位来实现;饮食上要补充营养物质;还需关注环境温度变化并及时处理轻微冻伤迹象。
一、保暖防护方面
1.穿着合适衣物
儿童:儿童新陈代谢相对较快,但皮下脂肪薄,更易受冻。应选择保暖性好、透气性佳的衣物,如羽绒服、羊毛衫等,衣物要合身且覆盖好身体各部位,尤其颈部、手部、脚部要重点保护。颈部可佩戴围巾,手部选择厚手套,脚部应穿保暖且合适尺码的棉鞋,避免脚部因鞋袜不合适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
成人:根据不同环境温度调整穿着,在寒冷天气外出时,要穿戴防风的帽子、围巾、手套和厚袜子,外套可选择具有防风功能的棉衣或羽绒服。对于从事户外工作等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的人群,更要加强保暖措施,如佩戴防风口罩、穿戴加绒的工作服等。
有病史人群:本身有冻疮易患倾向或既往有冻疮病史的人,更要注意全身及易冻部位的保暖,可适当增加衣物的厚度和保暖材质的选择,确保身体核心温度和局部关键部位温度维持在相对适宜水平,减少寒冷对血管的刺激,降低冻疮发生风险。
2.避免潮湿
儿童:儿童活泼好动,出汗后若不及时更换衣物,容易导致局部潮湿。要注意及时擦干汗液,保持皮肤干燥,尤其是在玩耍后出汗较多的情况下,要尽快更换干爽的衣服和鞋袜。
成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保持衣物和鞋袜的干燥,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例如在雨雪天气后,要及时更换湿的鞋子和袜子,防止脚部因潮湿而温度降低,影响血液循环,增加冻疮发生几率。
有病史人群:既往有冻疮的人皮肤血管对寒冷和潮湿更为敏感,更要特别注意保持身体各部位干燥,一旦发现衣物潮湿应立即更换,以维持皮肤周围良好的微环境,预防冻疮复发。
3.加强局部防护
儿童:儿童在寒冷环境中玩耍时,家长要注意为其重点防护易冻部位,如可以给儿童的耳朵佩戴耳罩,防止耳朵冻伤,同时教导儿童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寒冷的金属等物品,减少局部受冻机会。
成人:在寒冷天气进行户外活动时,可使用一些局部防护用品,如在脸部涂抹含有凡士林等成分的防护霜,保护皮肤免受寒冷空气直接刺激,手部可佩戴带有防护功能的手套,保护手部皮肤和血管。
有病史人群:既往有冻疮的人可提前对易冻部位进行特殊防护,如在易冻部位涂抹专业的防冻膏等,增强局部皮肤的抗寒能力,降低冻疮发生可能性。
二、促进血液循环方面
1.适度运动
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可鼓励儿童进行户外活动,如在天气较暖和的时候进行跳绳、跑步、踢毽子等运动,每天保证一定的运动时间,一般建议儿童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1-2小时,通过运动加速全身血液循环,包括四肢末梢血液循环,降低冻疮发生风险。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儿童过度疲劳。
成人:成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有氧运动能有效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使血液更好地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包括手部、脚部等易冻部位,从而降低冻疮发生几率。对于长时间久坐办公的人群,更要注意定时起身活动,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有病史人群:有冻疮病史的人在进行运动时要注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和方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因运动过度导致身体疲劳,反而影响血液循环。可以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等,坚持长期运动,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状态,同时在运动后要注意及时保暖,防止因运动后毛孔张开而受冷。
2.按摩易冻部位
儿童:家长可以在儿童洗澡后或睡觉前,为儿童轻轻按摩手部、脚部、耳朵等易冻部位。按摩时动作要轻柔,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例如按摩手部时,从手指根部向指尖方向轻轻揉搓,每次按摩几分钟即可;按摩脚部时,用手掌轻轻揉搓儿童的脚底和脚踝部位。通过按摩可以刺激局部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冻疮发生的可能性。
成人:成人自己也可以定期进行易冻部位的按摩。比如每天晚上睡觉前,用双手互相揉搓发热后,再按摩手部和脸部等部位;对于脚部,可在洗澡后用双手按摩脚底和脚背,每次按摩10-15分钟左右,促进脚部血液循环,预防冻疮。
有病史人群:有冻疮病史的人更要坚持按摩易冻部位,按摩时可以适当增加力度,但要以皮肤感觉舒适为准。通过长期坚持按摩,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皮肤对寒冷的适应能力,降低冻疮复发的风险。
三、饮食调节方面
1.补充营养物质
儿童:儿童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来维持身体正常功能和良好的血液循环。应保证儿童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如胡萝卜、菠菜等)和水果(如橙子、苹果等),维生素有助于维持血管的健康。同时,也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肉类、蛋类、豆类等,蛋白质是身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血液循环有帮助。
成人:成人在日常饮食中也应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的食物。维生素C可以增强血管弹性,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例如可以多吃猕猴桃、坚果等食物。此外,摄入适量的含铁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铁元素有助于血红蛋白的合成,保证氧气的运输,从而促进血液循环。
有病史人群:有冻疮病史的人在饮食上可适当增加一些具有温通血脉作用的食物摄入,如羊肉、桂圆等,但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度食用引起身体不适。同时,要保证饮食的均衡,确保各种营养物质的充足供应,以维持身体正常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降低冻疮发生的可能性。
四、其他注意事项
1.关注环境温度变化
儿童:家长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根据气温及时为儿童增减衣物。当气温较低时,尽量减少儿童外出时间,若必须外出,要做好全面的保暖防护措施。
成人:成人自己要随时关注天气预报,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穿着和活动,在寒冷天气尽量减少长时间待在户外的时间,尤其是在气温极低的时段。
有病史人群:有冻疮病史的人对天气变化更为敏感,要提前了解天气情况,在寒冷天气来临前做好充分的防护准备,如提前涂抹防护霜、更换保暖衣物等,避免因环境温度骤变而引发冻疮。
2.及时处理轻微冻伤迹象
儿童:儿童皮肤较为娇嫩,一旦发现手部、脚部等部位有轻微发凉、发红等疑似冻伤迹象,家长要及时采取措施。可以让儿童迅速进入温暖环境,用温水(38-40℃左右)浸泡受冻部位,然后轻轻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但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儿童皮肤。
成人:成人若发现自己有轻微冻伤迹象,如局部皮肤发凉、泛红,应尽快脱离寒冷环境,用温水浸泡受冻部位,然后进行轻柔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恢复。如果症状没有缓解或加重,要及时采取进一步措施。
有病史人群:有冻疮病史的人更要重视轻微冻伤迹象,一旦出现要及时处理,因为既往有冻疮的人皮肤血管功能可能已经受到一定影响,及时处理可以防止冻伤进一步加重,降低发展为严重冻疮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