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脑栓塞可从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风险评估等方面与其他脑栓塞区别。病史有各年龄段及多种心脏病史;起病急骤,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心电图可现心律失常,心脏超声可发现心脏异常结构及血栓,头颅CT/MRI可助诊;可用栓塞风险评分评估风险,如CHADS-VASc评分等。
一、病史方面
年龄与性别因素:心源性脑栓塞可见于各年龄段人群,在性别上无明显特定偏好,但不同基础疾病相关的心源性脑栓塞可能有一定关联。例如,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心源性脑栓塞在青壮年相对多见,尤其是女性患风湿性心脏病的概率可能与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而房颤相关的心源性脑栓塞则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男性和女性发病概率差异相对不显著,但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上升,心源性脑栓塞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基础病史:患者多有心脏病史,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手术、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伴反常栓塞等)等病史。例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血流淤滞,容易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时就可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导致脑栓塞;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瓣膜病变处易形成赘生物,赘生物脱落也可引发脑栓塞。
二、临床表现方面
起病特点:心源性脑栓塞起病多较急骤,常在活动中突然发病,症状多在数秒至数分钟内达到高峰。而其他原因引起的脑栓塞起病特点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起病相对较缓,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症状逐渐进展。
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偏盲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脑栓塞累及的脑血管相关。例如,若栓塞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常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若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等症状。而且心源性脑栓塞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时可能相对较重,这与栓子的大小、数量等因素有关。
三、辅助检查方面
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等。心房颤动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f波,RR间期绝对不等;心肌梗死时可出现ST段抬高、T波倒置、病理性Q波等改变。这些心电图异常对于提示心源性脑栓塞的病因有重要价值。
心脏超声:能够发现心脏内的异常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如心脏瓣膜病变、心房或心室内的血栓等。经胸心脏超声可初步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经食管心脏超声则能更清晰地显示心房、心耳等部位的血栓情况,对于发现心源性栓子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经食管心脏超声可发现左心耳内的微小血栓,这是导致心源性脑栓塞的重要隐患。
头颅CT或MRI:头颅CT在发病早期可能表现为正常,24-48小时后可出现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检出敏感性更高,尤其是在发病早期就能发现梗死病灶,并且可以区分梗死灶的新旧程度等。心源性脑栓塞的头颅影像学表现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栓塞在早期可能无特异性差异,但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有助于区分。
四、风险评估方面
栓塞风险评分:可以通过一些评分系统来评估心源性脑栓塞的风险,如CHADS-VASc评分用于评估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该评分考虑了年龄(≥75岁记2分,65-74岁记1分,<65岁记0分)、充血性心力衰竭(1分)、高血压(1分)、糖尿病(1分)、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史(2分)、血管疾病(1分)、性别(女性记1分)等因素。通过这些评分可以更精准地判断患者发生心源性脑栓塞的风险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例如,对于CHADS-VASc评分≥2分的房颤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抗凝治疗来预防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