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严重心律失常,病因有先天性(如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和获得性(药物、电解质紊乱、其他疾病等),临床表现有症状(心悸、胸闷、头晕、晕厥等)和体征(心率异常等),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需去除诱因、药物或电复律等,预后与诱因能否去除及病情发作情况有关,有相关高危因素小儿需加强监测,出现症状及时就医规范诊治。
一、病因
1.先天性因素:某些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可能与小儿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有关,比如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等,这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部分患儿存在相关的基因突变,导致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影响心肌电活动的稳定。
2.获得性因素
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可引起小儿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Ia类、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抗组胺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等。这些药物可能影响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改变心肌的复极过程,从而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电解质紊乱: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钾离子、镁离子对维持心肌细胞的正常电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当它们缺乏时,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等发生改变,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包括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例如,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复极化过程受到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自律性等发生改变,增加了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
其他疾病因素:某些心脏疾病,如心肌病、心肌炎等,可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影响心肌的电活动,从而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严重感染、酸中毒等,也可能通过影响心肌电生理特性等机制诱发该心律失常。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患儿可能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晕厥、抽搐,甚至猝死。例如,当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脏的泵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重要脏器供血不足,患儿会出现头晕、晕厥等表现。
发作呈阵发性,可自行终止,但容易反复发作。
2.体征
听诊时可发现心率异常,心律不规则,QRS波群形态多变等。
三、诊断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小儿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重要依据。心电图上可见QRS波群宽大畸形,且其振幅和方向每隔3-10个心搏围绕基线扭转一次。
2.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捕捉到不频繁发作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全面了解患儿在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电图变化情况。
3.其他检查:如电解质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心脏超声检查以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情况,排查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基础心脏疾病。
四、治疗与预后
1.治疗
首先要去除诱因,如停用相关的致心律失常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例如,若患儿是因药物引起,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若存在低钾血症,需积极补充钾离子等。
对于发作时的处理,可采用药物治疗,如静脉注射镁剂(如硫酸镁),镁离子可以稳定心肌细胞膜,终止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也可使用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提高心率,促进心电图的改变恢复正常。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儿,可能需要考虑电复律等治疗措施。
2.预后
小儿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果能及时去除诱因,规范治疗,部分患儿预后较好;但如果诱因不能有效去除,或者病情反复发作,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功能衰竭、脑缺氧损伤等,甚至危及生命。例如,频繁发作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儿,发生猝死的风险较高。
小儿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需要引起重视,对于有相关高危因素的小儿,如存在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家族史、有服用可能致心律失常药物史等,应加强监测,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