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胸腔镜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和心脏相关检查、准备物品)、手术步骤(体位消毒、建立通道、探查、处理相关结构、修补缺损、关闭胸腔)、术后注意事项(生命体征等一般监测、呼吸道管理、心脏功能监测、特殊人群护理)。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一般情况:需详细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基本信息,对于小儿患者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耐受性不同。同时要询问患者的生活方式,有无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这些可能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及术后恢复。还要仔细询问病史,包括既往是否有心脏相关疾病史、手术史等,了解是否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增加手术风险,需要在术前进行相应的控制。
心脏相关检查:完善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心脏超声可以明确房间隔缺损的大小、位置等具体情况,是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心电图可以了解患者的心律、心肌供血等情况。
2.物品准备:准备好胸腔镜设备、心脏修补相关器械等。
二、手术步骤
1.体位与消毒
患者一般取仰卧位,全身麻醉后,常规消毒胸部皮肤,范围包括双侧胸部及上腹部。
2.建立胸腔镜通道
通常在胸壁做3-4个小切口,分别作为观察孔和操作孔。一般在腋前线第4肋间做1个1-1.5cm的观察孔,放入胸腔镜,通过胸腔镜观察胸腔内情况。在胸壁其他部位做操作孔,用于放置手术器械。
3.探查胸腔
通过胸腔镜进一步明确房间隔缺损的情况,观察周围组织与心脏的关系,排除其他合并的心内畸形等情况。
4.处理肺静脉等相关结构(必要时)
如果存在肺静脉异位引流等合并情况,需要在胸腔镜下进行相应的处理,将肺静脉引导至正常的心房连接位置。
5.修补房间隔缺损
放置补片:根据房间隔缺损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补片,通过操作孔将补片送至心脏缺损部位。
缝合固定补片:使用缝线将补片与心脏组织进行缝合固定,确保补片牢固地封闭房间隔缺损。在缝合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的心脏结构,如房室瓣等。对于小儿患者,由于心脏较小,操作更需精细,要严格按照心脏解剖结构进行操作,防止出现医源性损伤。
6.关闭胸腔
缝合胸腔内的操作孔及观察孔,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必要时),然后覆盖无菌敷料。
三、术后注意事项
1.一般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对于小儿患者,由于其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需要更加频繁地监测。
胸腔闭式引流观察:如果放置了胸腔闭式引流管,要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等情况。正常情况下引流液会逐渐减少,颜色由血性转为淡红色等。如果引流液量较多且颜色鲜红,要警惕有出血等并发症的可能。
2.呼吸道管理
鼓励咳痰: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儿患者,都要鼓励其有效咳痰,防止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等并发症。对于小儿患者,可以通过拍背等辅助方法帮助其咳痰。
呼吸支持:对于术后呼吸功能较差的患者,可能需要给予吸氧等呼吸支持措施。
3.心脏功能监测
定期复查心脏超声等检查,了解修补后心脏的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是否存在残余分流等情况。如果存在残余分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
4.特殊人群护理
小儿患者:要注意保持小儿的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密切观察小儿的饮食情况,由于手术对机体的影响,小儿可能会出现食欲下降等情况,要保证其营养摄入,可根据小儿的年龄及营养需求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同时要注意手术切口的护理,防止感染等情况发生。
老年患者:由于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基础疾病,术后要更加注意基础疾病的控制,如高血压患者要继续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要监测血糖等。同时要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根据患者情况早期进行肢体活动等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