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由胚胎发育异常致左右心房遗留未闭缺损,病因有遗传和环境因素,临床表现因年龄而异,诊断靠超声心动图等,治疗有观察等待、介入和手术,小型缺损预后好,未及时治有严重后果,孕期保健和遗传咨询可预防。
一、房间隔缺损的定义
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房间隔发育、融合、吸收等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遗留未闭的缺损。
二、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患儿存在染色体异常等遗传因素相关情况,若家族中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后代患房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可能略有升高,但并非绝对会发病。
2.环境因素
母亲孕期因素:母亲在孕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如放射线、某些致畸药物等,可能影响胎儿心脏发育,增加房间隔缺损发生的概率;母亲孕期感染风疹病毒等,也可能干扰胎儿心脏结构形成。
三、临床表现
1.不同年龄表现差异
新生儿和婴儿期:小型房间隔缺损可能无明显症状。中型或大型房间隔缺损患儿可能出现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因为心脏供血、供氧等情况受影响,影响身体营养物质的获取和生长发育;还可能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由于肺循环血量增加,肺部易淤血,抵抗力下降,容易遭受病原体侵袭。
幼儿及年长儿期:较大的房间隔缺损患儿可能在活动后出现气促,因为心脏负荷加重,活动时身体对氧气需求增加,而心脏功能不能很好满足;有些患儿可能生长发育较同龄儿落后;部分患儿可能在听诊时发现心脏杂音。
四、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这是诊断房间隔缺损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房间隔缺损的部位、大小等情况,还能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房、心室的大小,肺动脉压力等。例如,能准确测量缺损的直径大小,判断是原发孔型还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等不同类型。
2.心电图:可能会出现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大等改变,但心电图改变并非特异性的,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胸部X线:可见肺血增多,右心房、右心室增大等表现,但也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资料进行诊断。
五、治疗方式
1.观察等待:对于小型房间隔缺损,部分患儿可能在出生后1-2年内自行闭合。对于这类患儿,需要定期随访超声心动图,观察缺损的变化情况。在随访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有无呼吸道感染等情况,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超声心动图。
2.介入治疗:适用于有合适适应证的房间隔缺损患儿。通过介入导管将封堵器送至缺损部位进行封堵,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治疗方式创伤小,恢复相对较快,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如缺损大小、位置等要符合介入治疗的要求。
3.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患儿,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修补。手术方式包括直接缝合缺损或使用补片修补等。手术治疗适用于较大的房间隔缺损或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等情况的患儿。
六、预后情况
1.小型缺损预后:多数小型房间隔缺损患儿如果能够自行闭合,预后良好,对生长发育、生活质量等一般没有明显影响,成年后一般可以正常生活、工作等。
2.未及时治疗的影响:如果房间隔缺损较大未及时治疗,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导致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影响心脏功能,甚至会危及生命。例如,长期肺循环血量增加,会引起肺动脉高压,进而导致右心衰竭等严重后果。
七、预防建议
1.母亲孕期保健
母亲在孕期要避免接触有害物质,远离放射线、化学毒物等;尽量避免感染,尤其是在怀孕早期,如避免接触风疹患者等;合理作息,保证营养均衡,为胎儿创造良好的宫内环境。
2.遗传咨询: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相关情况的夫妇,在备孕前可进行遗传咨询,评估生育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风险,必要时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等检查,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