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可引发多种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因心脏泵血异常致肺淤血,早期活动后出现,重者端坐呼吸等)、乏力(心脏输出量减少致全身灌注不足)、水肿(右心功能受累时体循环淤血致低垂部位水肿等)、心悸(心律失常等引起)、晕厥(严重瓣膜病致心输出量骤减脑供血不足)、胸痛(心肌缺血引发,部位多在胸骨后等,性质多样)。
具体表现:早期可能在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随着病情加重,休息时也可出现。轻度活动就会诱发,严重时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也较为常见,患者常从睡眠中憋醒,需坐起缓解。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不愿意进行剧烈活动;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呼吸困难症状可能被掩盖或表现不典型,但仍需密切关注其活动能力变化。
乏力
产生原因:心脏瓣膜病使心脏输出量减少,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导致机体能量供应不足,从而引起乏力。例如主动脉瓣狭窄时,左心室射血受阻,心输出量降低,全身各组织器官供血减少,患者会感到全身无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
表现特点:患者会自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后乏力症状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同性别患者可能因体力活动量不同而有差异,男性通常体力活动量相对较大,乏力症状可能更早更明显地影响其工作和生活;女性患者可能在日常家务活动后就会感到明显乏力。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贫血等疾病,乏力症状可能会加重,需要综合评估。
水肿
发生情况:心脏瓣膜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右心功能受累时会出现水肿。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身体低垂部位水肿,比如下肢水肿,初始为下午明显,休息一夜后可减轻,病情加重时可蔓延至全身。
具体呈现:水肿部位可从足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可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儿童患者水肿可能不太容易被发现,需要观察其眼睑、下肢等部位;老年患者由于皮肤松弛等因素,水肿表现可能不典型,但按压水肿部位可出现凹陷(指凹性水肿)。有肾脏基础病史的患者,水肿情况可能与心脏瓣膜病相互影响,需要注意鉴别。
心悸
出现缘由:心脏瓣膜病导致心律失常等情况时可引起心悸。比如瓣膜病引起心房颤动,心房不规则颤动,心跳节律紊乱,患者就会自觉心慌、心跳不适。
表现形式:患者可感觉心跳过快、过慢或节律不齐,自己能明显察觉到心脏跳动的异常。不同年龄人群心悸表现略有不同,儿童患者可能不会准确描述,但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等;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心血管系统其他病变,心悸症状可能与其他疾病症状混淆,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
晕厥
引发状况:严重的心脏瓣膜病可能导致晕厥,例如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由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心输出量突然减少,脑供血不足,可引起晕厥。在活动中或改变体位时容易发生,因为活动时心脏负荷增加,体位改变也会影响血流动力学。
表现特征:患者突然发生短暂的意识丧失,可伴有跌倒等情况。儿童发生晕厥相对较少见,若出现需高度重视,排查心脏瓣膜病等可能;老年患者晕厥可能与脑血管疾病等其他原因混淆,需要结合心脏相关检查明确是否由心脏瓣膜病引起。
胸痛
产生情形:心脏瓣膜病导致心肌缺血时可出现胸痛,比如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因为心脏瓣膜病变影响心脏功能,进而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就可能引发心绞痛,表现为胸痛。
具体表现:胸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肩部、背部等,疼痛性质可为压榨性、闷痛等。不同性别患者胸痛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女性患者可能在疼痛表现上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需要详细询问疼痛特点等情况。有冠心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胸痛症状可能与心脏瓣膜病导致的胸痛相互影响,需仔细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