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过脑炎仍有可能再得,这与病原体、机体免疫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增强免疫力(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和避免接触病原体(注意个人卫生、减少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良场所、预防昆虫叮咬)来预防再次患病,出现疑似脑炎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再次患病的可能性及相关因素
病原体方面
不同病原体:引发脑炎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等。例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治愈后,若机体免疫力下降等情况,再次接触到单纯疱疹病毒时,仍可能再次被感染而发病;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脑炎,如肺炎链球菌性脑炎,人体清除细菌后,由于环境中仍可能存在该类细菌,当机体防御功能减弱时,也有再次感染发病的可能。
病原体变异:虽然相对较少见,但部分病原体可能发生变异,人体对变异后的病原体缺乏免疫力,从而增加再次患病的风险。
机体免疫方面
年龄因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衰退,相比青壮年,更容易再次发生脑炎。例如,儿童在患过一次病毒性脑炎后,由于自身免疫功能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如果接触到相同或不同病原体,更易再次引发脑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监视、免疫防御等功能下降,一旦有病原体入侵,就较易再次发生脑炎。
基础疾病影响:本身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人,如艾滋病患者,其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患过脑炎后,由于免疫功能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再次感染病原体引发脑炎的几率大大增加;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长期的疾病状态会影响机体的整体免疫和代谢等功能,使得身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下降,增加了再次患脑炎的可能性。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增加再次患脑炎的风险。比如,长期熬夜的人,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分休息,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可能受到影响,当遇到病原体时,更易发病;缺乏运动、营养不均衡等生活方式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状态,进而影响再次患脑炎的几率。
二、预防再次患病的措施
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维生素(新鲜蔬菜和水果)、矿物质(坚果等)的食物。对于儿童来说,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以促进免疫系统发育和维持正常功能;老年人则通过合理饮食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降低再次患脑炎的风险。例如,每天摄入一定量的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其中富含的维生素C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运动,如年轻人可选择跑步、游泳等运动方式,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长;儿童可以通过户外玩耍、跳绳等运动增强体质;老年人适合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一般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老年人也应保证规律的作息。良好的作息能让身体各系统得到良好的修复和调整,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
避免接触病原体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情况。例如,在流感高发季节或脑炎病原体易传播的环境中,严格洗手可以减少病原体经手进入人体的机会;对于儿童,要教育并监督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减少前往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场所:人员密集场所容易有各种病原体传播,如在流感流行期或脑炎高发地区,应尽量减少前往商场、影院等场所。如果必须前往,要佩戴口罩,降低感染病原体的风险。
预防昆虫叮咬:对于一些由昆虫传播病原体引起的脑炎,如乙脑是由蚊虫叮咬传播的,要采取措施预防昆虫叮咬,如在居住环境中安装纱窗、蚊帐,外出时涂抹驱蚊剂等,避免被蚊虫叮咬而感染相关病原体。
如果曾经患过脑炎,应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头痛、发热、呕吐、意识改变等疑似脑炎的症状,要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