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失明或视力受损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眼部疾病(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病变等)、血管性原因(如视网膜动脉或静脉阻塞)、外伤因素(如眼球穿孔伤、眼部钝挫伤)、先天性因素、中毒及感染等,不同原因各有其成因及危害。
一、眼部疾病相关原因
1.白内障
成因:晶状体浑浊是主要原因,年龄增长是常见因素,随着年龄增加,晶状体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透明度下降;此外,外伤、辐射、某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可引发白内障。例如,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影响晶状体的代谢,导致晶状体蛋白变性,进而浑浊。在儿童中,先天性白内障可能与遗传因素、母亲妊娠早期感染等有关。
2.青光眼
成因:病理性眼压升高是关键。房水排出受阻会使眼压升高,压迫视神经,导致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原发性青光眼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继发性青光眼则继发于其他眼部疾病或全身疾病,如虹膜睫状体炎、眼外伤等。不同年龄段的发病机制可能有所不同,在老年人中,前房角狭窄等解剖因素是常见诱因,而在青少年中,可能与房水生成过多等因素有关。
3.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视网膜血管,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闭塞等。早期可能表现为微血管瘤、出血点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纤维增殖,最终导致失明。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者,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视网膜脱离:多由视网膜裂孔形成,导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延长,视网膜相对薄弱,容易出现视网膜裂孔,是视网膜脱离的高危人群;眼部外伤也可直接导致视网膜脱离。
二、血管性原因
1.视网膜动脉阻塞
成因:视网膜动脉栓塞是主要原因,栓子可来自心脏(如房颤患者的心腔内血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突然的动脉阻塞会导致视网膜急性缺血,若不能及时恢复血流,会迅速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更容易发生视网膜动脉阻塞。
2.视网膜静脉阻塞
成因:主要与血管壁病变、血液流变学改变等有关。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可损伤视网膜静脉血管壁,同时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会出现视网膜出血、水肿等表现,严重时影响视力。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理想,患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风险明显升高。
三、外伤因素
1.眼球穿孔伤
成因:尖锐物体刺入或高速异物撞击眼球,导致眼球结构受损。如刀刺伤、玻璃碎屑溅入等,可损伤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等重要结构,若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极易导致失明。儿童由于好奇心强,玩耍时容易发生眼部外伤,家长需特别注意防范。
2.眼部钝挫伤
成因:眼部受到拳击、球类撞击等钝性力量打击,可引起眼内出血、晶状体脱位、视网膜震荡等。严重的钝挫伤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害,甚至失明。运动爱好者在进行球类运动等时,若防护不当,容易发生眼部钝挫伤。
四、其他原因
1.先天性因素
如先天性视神经发育不良,婴儿出生时视神经结构异常,可导致视力低下甚至失明;先天性无虹膜等眼部结构发育异常疾病,也会严重影响视力,导致不同程度的视觉障碍。
2.中毒
某些毒物可损伤眼部组织,如甲醇中毒,甲醇在体内代谢产物会损害视神经,导致视力急剧下降,严重时失明。长期接触有毒化学物质的职业人群,若防护措施不到位,容易发生中毒性眼部损伤。
3.感染
眼部感染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如细菌性角膜溃疡,由细菌感染角膜引起,若未能及时控制感染,角膜溃疡穿孔,会严重破坏眼球结构,导致失明;病毒性角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反复发作可导致角膜瘢痕形成,影响视力,甚至失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更容易发生严重的眼部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