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腺症有多种症状表现,经量过多表现为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育龄期女性更明显且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经期延长指正常经期3-7天,患者可延长至7天以上,有子宫手术史女性更易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多为继发性且呈进行性加重,育龄期女性随年龄增长更常见,不良情绪会加重;部分患者有盆腔痛,仅见于女性,有子宫相关手术史、盆腔感染史等女性风险更高;还可有不孕、性交痛、压迫症状等,约30%患者合并不孕,部分性交时痛,子宫明显增大时可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出现相应症状。
一、经量过多
具体表现:子宫肌腺症患者常见经量过多的情况,表现为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部分患者经量可超过80ml。研究显示,约2/3的子宫肌腺症患者会出现经量过多的症状,这主要与子宫肌层结构改变,影响子宫收缩,导致血管开放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多有关。
年龄因素影响:育龄期女性是子宫肌腺症的高发人群,此阶段女性月经周期相对规律,经量过多的表现会更明显地影响生活质量,如导致贫血等问题。而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即将绝经,月经本身可能逐渐紊乱,但也可能出现经量突然增多的情况,需警惕子宫肌腺症的可能。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经量过多的症状。因为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内分泌调节,进一步干扰子宫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经期延长
具体表现:正常月经经期一般为3-7天,子宫肌腺症患者经期可延长至7天以上,甚至可达10余天。其机制可能是子宫肌腺症导致子宫肌层肥厚,子宫收缩乏力,子宫内膜脱落时间延长,从而引起经期延长。
性别因素:仅见于女性,是子宫肌腺症在女性群体中的典型症状之一。
病史影响:有子宫手术史(如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等)的女性患子宫肌腺症的风险较高,且术后出现经期延长的可能性相对更大,因为手术可能损伤子宫肌层,诱发子宫肌腺症,进而导致经期延长。
三、进行性加重的痛经
具体表现:痛经是子宫肌腺症另一常见症状,多为继发性痛经,且呈进行性加重。患者往往在月经开始前1周左右出现下腹部疼痛,随着月经来潮疼痛逐渐加剧,月经结束后疼痛可缓解,但下一个月经周期又会重复出现且疼痛程度较前一次更重。研究表明,约80%的子宫肌腺症患者有痛经症状,疼痛程度个体差异较大,但总体呈进行性加重趋势。
年龄因素:育龄期女性随着年龄增长,患子宫肌腺症的几率增加,痛经进行性加重的情况也更常见。而青春期女性较少患子宫肌腺症,即便有痛经,多为原发性痛经,与子宫肌腺症的进行性加重痛经表现不同。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能会加重痛经的感受。因为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内分泌调节,使得子宫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
四、盆腔痛
具体表现:除了经期的痛经外,部分子宫肌腺症患者还会出现盆腔深部的慢性疼痛,疼痛可在非经期出现,位置多在下腹部、腰骶部等盆腔区域。这种盆腔痛可能与子宫肌层的异常收缩、炎症反应等有关。
性别因素:仅见于女性。
病史影响:有子宫相关手术史、盆腔感染史等的女性,患子宫肌腺症并出现盆腔痛的风险更高。例如,盆腔感染可能导致子宫肌层受损,引发子宫肌腺症,进而出现盆腔痛。
五、其他症状
不孕:约30%的子宫肌腺症患者合并不孕。这是因为子宫肌腺症可能影响子宫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如子宫肌层肥厚、子宫腔变形等,从而影响受精卵的着床和胚胎的发育。
性交痛:部分患者在性交时会出现疼痛,尤其是当子宫肌腺症累及子宫直肠陷凹等部位时,性交过程中子宫的收缩或触碰可能会引发疼痛。
压迫症状:当子宫肌腺症导致子宫明显增大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如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等症状;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等症状。这种情况在子宫肌腺症病情较严重、子宫增大明显的患者中较为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