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与脑梗均为脑血管疾病,脑血栓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血栓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多在安静或睡眠中起病,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原则等有其特点,预后与预防需控制基础疾病等;脑梗包括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等,脑栓塞起病急骤,影像学及治疗等有相应特点,预后与预防也与多种因素相关且需针对不同类型个体化处理,二者均需控制基础疾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来预防。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等在血管内形成血栓,导致局部脑血流中断,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血管壁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病因)、血液成分改变(如高脂血症、血小板增多症等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等有关,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常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增加发病风险。
脑梗:即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除了血栓形成导致的脑梗死(即脑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外,还包括脑栓塞等其他类型。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栓子来源可分为心源性(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等导致的心腔内血栓脱落)、非心源性(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等)等,脑梗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有基础疾病者、长期卧床者等风险较高。
二、临床表现
脑血栓: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起病较缓慢,症状多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常见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口角歪斜等,不同血管受累表现不同,如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可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等,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
脑梗:脑栓塞起病急骤,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到高峰,是脑梗死中发病较急的类型,除了有与脑血栓相似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外,因栓子来源不同可能有相应原发病表现,如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可能有心脏病相关表现,非心源性脑栓塞也可能有其原发疾病的一些特征。
三、影像学检查
脑血栓:头颅CT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早期就可发现梗死灶,尤其是DWI序列对早期脑梗死诊断价值高,能发现超早期缺血病变。
脑梗:脑栓塞的影像学表现与脑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类似,头颅CT及MRI检查可发现相应部位的梗死病灶,脑栓塞在CT上早期可能为正常或仅显示低密度灶,MRI检查能更早发现病变。
四、治疗原则
脑血栓:早期可考虑溶栓治疗(需符合溶栓适应证,如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等)、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抗凝治疗(如无禁忌证可在合适时机使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等。
脑梗:脑栓塞的治疗原则与脑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有相似之处,也包括溶栓、抗血小板、抗凝等治疗,但脑栓塞在溶栓等治疗时需更谨慎评估,同时针对栓子来源进行相应处理,如心源性脑栓塞需处理心脏基础疾病等。对于不同类型的脑梗,治疗方案需根据具体病情个体化制定。
五、预后及预防
脑血栓:预后与梗死部位、面积大小、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一般来说,发病后治疗越及时,预后相对越好,部分患者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残疾、言语障碍等,预防主要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脑梗:脑栓塞的预后也与多种因素相关,心源性脑栓塞复发风险相对较高,预防措施同样包括控制基础疾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对于有房颤等心源性因素的患者需积极抗凝治疗预防脑栓塞复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