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是胰腺炎的严重类型,由胆道疾病、酒精、暴饮暴食、代谢障碍等致胰腺自身消化,有病理表现、特定临床表现,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内科外科治疗,预后因多种因素而异,轻者可愈,重者预后差。
病因方面
胆道疾病:胆石症、胆道感染等是常见病因。胆道结石等阻塞胆管,胆汁反流进入胰腺,激活胰腺消化酶,导致胰腺自身消化。例如,有研究显示约50%-70%的急性胰腺炎由胆道疾病引起,在女性中可能因胆道解剖结构等因素有不同的发病特点,育龄女性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影响胆道功能增加发病风险。
酒精因素:长期大量饮酒是重要诱因。酒精可刺激胰腺分泌大量黏稠的胰液,还可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胰管内压力增高,胰液排出受阻,引发胰腺自身消化。长期饮酒者胰腺组织易受损,增加患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几率。
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尤其是高脂、高蛋白食物,会促使胰腺过度分泌,胰腺负担加重,容易引发急性胰腺炎,严重时可发展为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青少年若有不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如经常暴饮暴食,就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代谢障碍:高脂血症可导致胰腺微循环障碍,引发胰腺炎。高钙血症时,钙盐沉积在胰腺导管和间质,激活胰酶,引起胰腺炎。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增加胰腺炎的发病风险,特别是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发生风险。
病理表现
胰腺组织出现出血、坏死等严重病理改变。胰腺外观呈暗红色,肿大,分叶结构模糊,胰腺实质有出血灶,坏死灶呈灰黑色,严重者整个胰腺变黑。显微镜下可见胰腺腺泡、脂肪、血管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等。
临床表现
腹痛:多为剧烈持续性上腹部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呈束带状。疼痛程度较重,患者常辗转不安。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腹痛都是主要表现,但老年人可能因感觉迟钝等因素,腹痛表现可能不典型。
恶心、呕吐:发病早期即可出现,呕吐后腹痛不缓解。
发热:多为中度发热,若出现感染等情况,可出现高热。
休克:严重患者可出现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等。这是因为大量炎性介质释放,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尤其在老年患者中,本身可能存在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休克发生后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可出现脱水、低血钾、代谢性酸中毒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因自身生理特点不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表现和影响程度有所差异,例如儿童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能力较差,出现相关紊乱时病情变化可能更快。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升高是重要指标,但血清淀粉酶在发病数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4-5天恢复正常;血清脂肪酶升高稍晚但持续时间长。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生化检查可发现血糖升高、血钙降低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可初步观察胰腺情况,但受肠道气体干扰较大;CT检查是诊断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重要手段,可显示胰腺弥漫性增大,边缘模糊,胰周渗出等,能明确胰腺坏死程度、范围等,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治疗原则
内科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如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营养支持的方式和营养物质的供给量需根据其年龄特点调整,儿童需要保证足够的营养但要注意营养物质的合理配比。
外科治疗:对于出现胰腺坏死感染、胰腺脓肿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坏死组织清除术、腹腔引流术等。
预后情况
病情严重程度差异较大,轻者经积极治疗可治愈,重者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老年人预后相对较差)、是否及时治疗、器官功能障碍的情况等。例如,年龄较大且合并有多个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预后往往更不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