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特殊类型,由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致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引发,病变范围多2-20毫米;发病机制与血管、血液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及不同部位腔隙的不同表现;诊断靠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针对基础病,预防需生活方式调整、定期体检;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有不同情况及注意要点。
发病机制
血管因素:高血压是导致多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例如,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脑内穿通动脉(如豆纹动脉、丘脑穿通动脉等)容易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进而引发管腔闭塞。动脉粥样硬化也是常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不光滑,易形成血栓或使血管狭窄,影响脑的血液供应。
血液因素:血液成分的改变也可能参与发病。如红细胞增多症、高黏血症等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脑内小血管闭塞。
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头痛、呕吐等全脑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有些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肢体无力或麻木,例如一侧手指、脚趾的轻微麻木感,或者一侧面部的轻度麻木。
不同部位腔隙的表现
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觉障碍及语言障碍等。这种情况常见于内囊后肢、脑桥基底部等部位的腔隙梗塞。
纯感觉性卒中: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肢体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而没有运动障碍。病变多位于丘脑腹后核等部位。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肢体轻瘫,同时伴有共济失调,如行走不稳、肢体协调能力差等。多见于脑桥基底部、内囊等部位的腔隙梗塞。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见脑内多发性小的低密度灶,边界清楚,直径多在10-15毫米左右。但早期(发病24小时内)头颅CT可能无明显阳性发现。
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可发现脑干、小脑等部位的微小梗塞灶,能更早地发现病变,尤其是在发病数小时内即可显示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
治疗与预防
治疗:主要是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如控制高血压,一般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伴有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控制在更低水平,如130/80mmHg以下);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可使用他汀类药物等。同时,可使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情况由医生决定。
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合理饮食,减少钠盐、脂肪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检测,以及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是多腔隙性脑梗塞的高发人群,由于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更容易发生血管病变。在预防方面,更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定期体检。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多器官功能衰退的特点,谨慎选择治疗方案,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是多腔隙性脑梗塞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要严格按照医嘱控制血压,不能随意增减降压药物。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情绪稳定,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因为情绪激动等可导致血压骤升,增加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并发多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较高,由于糖尿病可引起血管病变等多种并发症。这类患者除了要控制血糖外,在血压控制上可能需要更加严格,同时要注意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的变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脑梗塞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