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脑血栓需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询问病史和症状,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起病症状等;然后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如运动、感觉、反射检查;再行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发病早期可鉴脑出血,24-48小时后显低密度梗死灶但早期小灶可能不显,头颅MRI早期诊断敏感性高,可多序列成像;还有血管检查,颈动脉超声可查颈部血管状况,DSA是金标准但有创;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常规、生化检查,了解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情况,综合以上手段确诊脑血栓。
一、病史和症状询问
1.年龄与性别因素:脑血栓多见于中老年人,不过近年来年轻人发病也有增多趋势,男性和女性在发病上并无显著的绝对性别差异,但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人群相对更易患病。询问患者发病前是否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患者可能会描述之前有过突然出现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不过很快又缓解了,这对诊断有一定提示意义。同时要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比如是否长期吸烟、大量饮酒、高脂饮食等,这些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脑血栓的发病风险。
2.症状表现:重点询问患者起病情况,是突然发生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见的症状有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患者可能会说自己拿东西拿不住,或者半边身体感觉不灵;言语不利,表现为说话不清楚,别人难以理解;口角歪斜;视物模糊或双影;头晕、头痛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等较严重的情况。
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1.运动功能检查:检查患者肢体的肌力,通过让患者做抬举、握拳等动作来评估,比如0级表示完全瘫痪,5级为正常肌力,若发现有肌力下降,就能提示存在神经功能受损。
2.感觉功能检查:用棉絮轻触患者皮肤等方式检查痛觉、触觉等感觉是否正常,若有感觉减退或异常,也支持脑血管病变的可能。
3.反射检查:检查腱反射是否正常,如膝反射、跟腱反射等,还会检查病理反射,如巴氏征等,若病理反射阳性,提示锥体束受损,对脑血栓的定位定性有帮助。
三、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优势:发病早期就能进行检查,能够快速发现颅内是否有出血情况,这是与脑出血鉴别的重要手段。在脑血栓发病24-48小时后,CT上可显示低密度的梗死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头颅CT的操作都是可行的,但要注意儿童进行头颅CT检查时需严格控制辐射剂量。
局限性:早期较小的梗死灶可能显示不明显。
2.头颅MRI:
优势:对于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更高,尤其是在发病数小时内,就能够发现脑干、小脑等部位的微小梗死灶。它可以从多序列成像,更好地显示脑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MRI检查是安全可行的,但要注意有心脏起搏器、幽闭恐惧症等情况的患者不适合做MRI检查。
检查时间:相对于CT,MRI检查时间可能较长,需要患者保持安静不动。
四、血管检查
1.颈动脉超声:可以检查颈动脉是否有狭窄、斑块形成等情况,能够初步评估颈部血管的状况,对于寻找脑血栓的病因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以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无创。
2.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是否有狭窄、闭塞及动脉瘤等情况,但这是有创检查,会有一定的风险,如穿刺部位出血、血管痉挛等,一般是在考虑进行血管介入治疗等特殊情况下才会选择。
五、实验室检查
1.血液常规:了解患者的血常规情况,如白细胞计数等,若有感染等情况可能会影响病情判断。
2.生化检查:包括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检查。血糖升高会加重脑梗死的病情,血脂异常尤其是高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是导致脑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肝肾功能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以确定后续治疗是否会受到肝肾功能的影响。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手段,来确诊脑血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