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月经多可能是子宫肌瘤表现,也可能由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疾病等引起,可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等诊断子宫肌瘤,治疗原则包括随访观察、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出现腹痛月经多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个体化制定诊疗计划。
一、腹痛月经多可能是子宫肌瘤的表现之一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当肌瘤较大或影响子宫收缩时,可能出现腹痛以及月经量增多的情况。不过,出现腹痛月经多不一定就是子宫肌瘤,还有其他多种因素可能导致类似表现。
(一)其他可能导致腹痛月经多的疾病
1.子宫腺肌病
多见于30-50岁经产妇,主要症状是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疼痛位于下腹正中,常于经前1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其发病与子宫肌层内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充血、周期性出血有关。
从年龄角度看,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这与子宫肌瘤的好发年龄有一定重叠,所以需要注意鉴别。
2.子宫内膜异位症
典型症状为下腹痛和痛经,疼痛多位于下腹、腰骶及盆腔中部,有时可放射至会阴部、肛门或大腿,常于月经来潮时出现,并持续整个经期。同时也会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等月经异常表现。其发病机制与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随月经周期出血有关,病灶可出现在盆腔内多个部位。
该疾病在有过生育史的女性中也较为常见,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等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增加发病风险。
3.盆腔炎性疾病
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患者可有下腹部疼痛,疼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同时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月经异常,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盆腔炎性疾病多发生于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女性,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等并发症。其发病与不洁性生活、宫腔操作史等有关,年龄上多见于性活跃的生育期女性。
二、子宫肌瘤的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
医生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子宫大小、形态及质地等。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可能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
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检查时的操作力度等需适当调整,比如老年女性生殖器官萎缩,检查时要轻柔,避免造成损伤。
2.超声检查
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能较准确地显示子宫肌瘤的数目、部位、大小及肌瘤内部是否均匀或液化、囊变等。超声可分为经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经阴道超声对子宫肌瘤的诊断更准确,尤其适合肥胖女性或盆腔深部肌瘤的观察。不同年龄女性均可进行超声检查,无明显禁忌证。
3.磁共振成像(MRI)
对子宫肌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更准确地判断肌瘤的大小、数目和位置,尤其适用于诊断黏膜下肌瘤。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多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选用。
三、子宫肌瘤的治疗原则及非药物干预措施
1.随访观察
对于无症状的子宫肌瘤,尤其是近绝经期女性,通常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超声,观察肌瘤的变化情况。因为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在随访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月经情况、腹痛等症状有无变化,根据年龄和肌瘤变化调整随访频率。
2.药物治疗
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可抑制雌激素水平,使肌瘤缩小,但停药后肌瘤可逐渐增大。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要考虑患者年龄、肝肾功能等情况,比如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某些药物需谨慎评估。
3.手术治疗
若肌瘤导致月经过多致继发贫血,药物治疗无效;严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蒂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肌瘤压迫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出现相关症状;肌瘤合并不孕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等,需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等综合决定。
当出现腹痛月经多的情况时,应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病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治疗方案有所不同,需个体化制定诊疗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