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与多种因素相关,症状多样无特异性,可通过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诊断,治疗包括病因和对症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注意事项,日常需从饮食、生活方式、情绪管理护理,还可通过注意饮食卫生、合理用药、定期体检预防。
一、病因了解
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约半数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有Hp感染。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胆汁反流、长期吸烟酗酒、精神压力过大、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进食辛辣刺激、过烫或过冷食物、暴饮暴食等)以及年龄增长等因素也可能引发慢性胃炎。
二、症状表现
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多样且无特异性,常见的有上腹部隐痛、胀痛、烧灼感,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反酸、餐后饱胀不适等。不同患者的症状轻重不一,部分患者可能长期无症状,仅在胃镜检查等时被发现。
三、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最直接、准确的方法,可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有无糜烂、出血、溃疡等病变,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尿素呼气试验无创且准确性较高,常用于筛查Hp感染。
四、治疗措施
1.病因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检查发现有Hp感染,且符合根除指征,通常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联合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的四联疗法进行根除治疗,疗程一般为10-14天。
避免诱因:停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戒烟限酒,调整饮食习惯,保持心情舒畅,缓解精神压力等。
2.对症治疗
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如果有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消化酶制剂等药物来改善症状。
保护胃黏膜: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硫糖铝等,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轻胃酸等对胃黏膜的刺激。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慢性胃炎相对较少见,多与饮食不规律、感染等因素有关。在治疗上需格外谨慎,尽量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等。如果需要用药,应选择儿童适用的剂型,且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胃肠道有较大刺激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慢性胃炎的发生可能与胃肠功能减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等有关。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和合并用药情况。例如,老年人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等,使用某些药物时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密切关注其症状变化,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随访。
3.孕妇:孕妇患慢性胃炎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一般优先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来缓解症状,如采取少量多餐的饮食方式,避免食用会加重症状的食物。如果必须用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六、日常护理与预防
1.日常护理
饮食护理: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软米饭、馒头等,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过酸、过甜的食物。
生活方式: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胃肠蠕动。
情绪管理:保持心情愉悦,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可通过听音乐、冥想、与他人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
2.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Hp等病原体的感染。
合理用药:避免不必要地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必须服用时可同时配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
定期体检:有慢性胃炎家族史或存在相关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