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开胸手术先进行术前准备,包括患者评估和手术区域准备;采用全身麻醉;手术通过胸骨正中切口暴露心脏,部分情况建立体外循环后修补缺损,再关闭切口;术后进行一般护理(生命体征、切口监测)、心肺功能支持(呼吸、心脏功能管理),儿童和成年患者术后有不同注意事项,如儿童注重营养、心理和康复指导,成年患者注意休息、控制基础疾病等。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疾病史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生长发育情况;成年患者则需关注心肺功能等基础状况。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明确房间隔缺损的大小、位置等具体情况,评估手术风险。
2.手术区域准备
进行手术部位的皮肤准备,通常是胸部相应区域的皮肤清洁,以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二、麻醉
1.麻醉方式选择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一般采用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可以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意识、无疼痛且肌肉松弛的状态,有利于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麻醉药物的选择和剂量,以适应儿童的生理特点,确保麻醉安全。
三、手术操作过程
1.切口选择
通常采用胸骨正中切口。通过胸骨正中切口可以充分暴露心脏,便于对房间隔缺损进行操作。对于体型特殊的患者可能会有一些调整,但一般以胸骨正中切口为常用入路。
2.暴露心脏
切开胸骨后,用牵开器将胸骨向两侧牵开,充分暴露心脏。可以看到心脏的外观、大小以及房间隔缺损的情况。
3.建立体外循环(部分情况)
如果房间隔缺损较大或手术操作需要,会建立体外循环。体外循环系统可以暂时替代心脏和肺的功能,维持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氧合。通过插入上下腔静脉插管、主动脉插管等,将患者的血液引到体外循环机中,经过氧合和过滤后再泵回体内。
4.修补房间隔缺损
找到房间隔缺损后,根据缺损的大小、形状等情况选择合适的修补方法。常见的修补材料有自体心包、人工心包补片等。如果是较小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可以用缝线直接缝合;对于较大的缺损或复杂情况,需要用补片进行修补。将补片用缝线固定在房间隔缺损的周围,恢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5.关闭切口
修补完成后,停止体外循环(如果有建立的话),进行止血等操作。然后逐层关闭胸部切口,包括缝合胸骨、皮下组织和皮肤等。
四、术后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要频繁细致地监测。例如,心率过快或过慢都可能提示心脏功能异常等情况;体温的变化要注意是否有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切口护理
保持胸部切口清洁干燥,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其搔抓切口,防止切口感染。
2.心肺功能支持
呼吸管理
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适当的呼吸支持。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的湿化,防止呼吸道分泌物堵塞。必要时可给予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
心脏功能监测与支持
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监测心脏功能。根据情况使用一些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使用指导)来支持心脏功能,如正性肌力药物等。对于儿童患者,要严格按照其生理特点和病情来调整相关治疗措施。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
儿童患者术后要注意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热量、蛋白质等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和生长发育。同时,要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抚,减少患儿的焦虑和恐惧情绪。要按照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术后康复指导,逐渐增加活动量。
成年患者
成年患者术后要注意休息,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同时,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遵医嘱按时服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等,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