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猪是主要传染源,经蚊虫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10-14天,典型临床经过有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可依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需与其他疾病鉴别。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儿童是高发人群,成人及老年人发病可能较重,均需注意相关事项。
一、定义与病原体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乙型脑炎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呈球形,核心为单股正链RNA,外有脂蛋白包膜。
二、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猪是主要传染源,尤其是幼猪,感染后病毒血症期长且病毒数量多。此外,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也是传染源,但作为传染源的意义相对较小。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发病者以10岁以下儿童多见,近年来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有所升高。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1.发病机制:病毒经蚊虫叮咬进入人体后,先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随后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病毒血症。当机体免疫力低下且病毒量多、毒力强时,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实质及脑膜病变。
2.病理改变:病变主要累及大脑皮质、基底核、视丘等部位,脑实质出现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等改变,还可形成软化灶。脑膜有轻度炎症改变。
四、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
2.典型临床经过
初期:起病急,体温在1-2天内升至39-40℃,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部分患者有精神倦怠或嗜睡,少数患者可有颈项强直及抽搐。
极期:病程第4-10天,主要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死亡。
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症状好转,一般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部分患者可留有后遗症,如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痪等。
后遗症期:患病6个月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者称为后遗症,以失语、瘫痪及精神失常较为常见。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如流行季节、发病地区、蚊虫叮咬史等)、临床表现(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等)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检查呈病毒性脑炎改变,血清学检查乙脑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确诊)。
2.鉴别诊断:需与中毒性菌痢、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鉴别。中毒性菌痢起病更急,常于发病24小时内出现惊厥、休克或昏迷,粪便检查可发现脓血便;结核性脑膜炎起病缓慢,有结核病史,脑脊液检查可见结核杆菌相关改变;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可通过细菌学检查鉴别。
六、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加强猪的管理,尤其是幼猪的饲养管理,在乙脑流行季节前对猪进行疫苗接种。
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和灭蚊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包括使用蚊帐、驱蚊剂,清除蚊虫滋生地等。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的有效措施,6个月-10岁儿童应常规接种乙脑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是乙脑的高发人群,家长应在流行季节前及时带儿童接种乙脑疫苗。在乙脑流行期间,要避免儿童到蚊虫密集的场所,如户外草丛等。一旦儿童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儿童预后至关重要,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2.成人及老年人:成人和老年人虽然发病率相对儿童低,但一旦发病病情可能较重。成人和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防蚊,若出现类似乙脑的症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因为他们的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重症患者可能遗留更严重的后遗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