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表现,由宫颈管腺体和间质局限性增生突出形成,多数无症状,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外口带蒂肿物,行摘除术预后好;宫颈癌由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引起,早期无症状,随病情进展有阴道流血、排液等表现,妇科检查有相应赘生物等,通过TCT、HPV、阴道镜及活检等确诊,治疗依分期等综合选择,早期预后较好,晚期较差,需定期妇科检查鉴别并早期诊治。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表现,主要是宫颈管腺体和间质的局限性增生,并向宫颈外口突出形成息肉。息肉的根部多附着于宫颈管黏膜,质地较软,色红,容易出血。其发病可能与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宫颈局部黏膜增生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有性生活的女性均可发生,尤其多见于30-50岁的女性。
宫颈癌:是发生在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主要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引起,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过程,涉及多个基因的突变和调控异常。好发于性生活活跃、多个性伴侣、早婚早育、多产等人群,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但总体来说,35-55岁女性相对高发。
二、临床表现
宫颈息肉: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妇科检查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少量点滴状出血,或在性生活后少量出血,出血量一般较少;也可表现为白带增多,白带可能呈淡黄色,部分患者白带中可带有血丝。
宫颈癌:早期常无症状,与宫颈息肉无明显症状区别,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年轻患者常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出血,老年患者常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阴道排液增多,可为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晚期癌肿压迫周围组织可出现相应症状,如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累及神经时可出现疼痛等。
三、体征
宫颈息肉: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外口有单个或多个带蒂的肿物,呈舌状、球形等,直径一般数毫米至1-2厘米不等,蒂宽窄不一,色红,质软而脆,触之易出血。
宫颈癌:妇科检查时早期可能仅见宫颈光滑或轻度糜烂样改变,随着病情发展,外生型宫颈癌可见宫颈有息肉状、菜花状赘生物,质脆易出血;内生型宫颈癌则表现为宫颈肥大、质硬,宫颈管膨大如桶状;晚期癌组织坏死脱落,形成溃疡或空洞伴恶臭。
四、辅助检查
宫颈息肉
妇科超声:可发现宫颈管内或宫颈外口的异常回声团块,有助于初步判断息肉的位置、大小等,但准确性相对有限。
宫颈活检:将息肉组织切除后送病理检查是确诊宫颈息肉的金标准,病理检查可见宫颈黏膜过度增生,间质水肿、充血,有炎性细胞浸润等。
宫颈癌
宫颈细胞学检查(TCT):通过采集宫颈表面的细胞进行涂片检查,可发现异常细胞,如发现可疑癌细胞或癌细胞,需进一步检查。
HPV检测:高危型HPV检测有助于筛查宫颈癌的高危人群,因为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病因。
阴道镜检查:在阴道镜下观察宫颈病变部位,选择可疑病变区进行活检,可提高活检的准确性。
宫颈活检及宫颈管搔刮术:是确诊宫颈癌的可靠方法,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癌组织的病理类型等。
五、治疗与预后
宫颈息肉:主要治疗方法是行宫颈息肉摘除术,术后将息肉组织送病理检查。一般预后良好,切除后的息肉很少复发,但需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因为有再次发生宫颈炎症导致息肉复发的可能。
宫颈癌:治疗方法根据临床分期、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等因素综合选择,主要治疗手段有手术、放疗、化疗等。早期宫颈癌经过规范治疗,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宫颈癌预后则相对较差,5年生存率较低。且宫颈癌患者治疗后需要长期随访,监测复发等情况。
总之,宫颈息肉与宫颈癌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妇科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可以进行准确鉴别。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宫颈病变,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